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备案资讯 > 正文

北京“破烂儿”现身迈阿密

2008-01-17 10647 0
  北京胡同里的破板凳和旧椅子—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破烂儿”,经荷兰女设计师Wieki Somers 之手,以艺术品的“高贵”身份出现在迈阿密-巴塞尔设计展的现场。




  这组名为“中国椅子:荷兰人模仿中国”的系列作品,在迈阿密出乎意料地大受欢迎,但其创作过程说起来却很简单:设计师Somers使用铝金属,将自己从中国搜集来的一些椅子的原样复制下来,又涂了一层漆。


  说到中国椅子,大多数人想到的也许是明清家具里用珍贵木材打造的太师椅、官帽椅。出现在迈阿密的这些椅子,表面凹凸不平,涂着一层怪异的闪亮油漆。有的只有三条腿,有的椅背上缠着莫名其妙的东西,看上去丑陋不堪。反正这些既不是复古派也不是未来派的“破烂儿”,与人们脑中光鲜的“设计品”大相径庭。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派”—这些椅子的原型,是设计师从北京的大街小巷里找来的,都是北京平民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椅子。

  Somers曾因工作交流在北京住过一个月。工作之余,她就在北京到处“闲逛”。北京四处兴建的现代场所没能吸引她,反倒是胡同小巷里寻常人的生活让她着迷不已,还有他们使用的椅子。她发现,这里的人们在椅子坏了之后并不扔掉,而是随手找些东西把它修好继续用。公厕看门人的椅子少了一条腿?没问题,找些砖块垫起来;开电梯的人找不到足够高的椅子?那就把一把椅子钉在另外一把上;小区里的保安大叔的椅背断了?塑料袋、铁丝、破布条,统统派上用场,缠了一层又一层,就这么再坐上三五年。


 



  Somers一直觉得,人们需要的是真正能伴随自己一生的“物品”,而不是玩玩就扔的“玩意”。在中国碰到的这些椅子以及椅子主人的生活方式深深打动了她。她说:“这些古老的椅子总是灰扑扑的,很不引人注意,被修补了不知道多少次。一些椅子的细节让我惊讶,上面使用了非常多不同的材料、部件,这些细节让人对椅子的制造者心生敬意。”


  她上前与这些老北京攀谈,并用“够让他们再去买一把新椅子的钱”把她觉得特别有代表性的椅子从主人那里买了下来。“这些板凳、座椅也许会被一些人用一辈子,制造者和使用者都在椅子上留下了他们的印记,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当我试着从一些人手里买下这些椅子的时候,周围的邻居发现了满怀敬意的我。他们都很热情地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去,告诉我很多他们和自己家具之间的故事。”



  在迈阿密,Somers的作品前,外国观众多半要靠一旁的解说牌才能搞清楚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一旦理解了往往大为倾心。而中国人经过时,常常会一下子哑然失笑:这不就是些破烂儿嘛!人们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这样的椅子,以及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在荷兰设计师眼里值得珍视的生活方式,却正被中国人嫌弃。Somers说:“城市迅速发展,导致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临时。东西旧了,仿佛就失去了价值—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这一点在发展迅速的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Somers把这些椅子视若珍宝,托运回了荷兰。在荷兰,她用金属复制了这些椅子。难以避免的是,这些椅子在制作模型过程中被毁掉了,但是通过这个过程,椅子的原始状态被永远保存了下来,成了艺术品。至于为什么给椅子涂上亮漆,设计师的解释是:“椅子的颜色呈现出了北京的另一面,或者说,现代的一面—人人都喜欢闪闪发亮的生活,人人都以拥有包装花哨的车和商品为荣。”


  每年12月份的迈阿密,也总充斥着各种闪闪发亮、花哨耀眼的设计品,Somers的作品身处其中,仿佛一群马戏团演员中,忽然出现了一个安静的讲故事的人。


12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