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策划:朱锷设计空间+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展名:BUILD BUILT The Exhibition of KENGO KUMA in CHINA
2008年4月由设计家朱锷策展,以“Build built 建筑中的建筑”为主题的隈研吾建筑展将在中国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院展出。这是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6周年而举办的一个重要活动。
隈研吾是当今日本建筑师的领军人物,他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个地方,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
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将看到隈研吾几乎全部的代表作品,如三得利美术馆、那须历史探访馆、莲屋、热海的 “水/玻璃”房子、广重博物馆、龟老山展望台……这些作品并非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呈现,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其中也有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隈研吾说:“在中国长城边上一片倾斜的山坡上建造“竹屋”是我在日本从未经历过的。该如何征服地形?得看我能否明白修筑长城的原理。长城的原理就是沿着斜坡修筑,毋须整地或是弄平地表。这种原理十分有活力,专为在严苛多变的大自然中建设大型建筑物而设计。日本人只能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盖栋小木屋。因此我们不需要强而有力的原理。修筑长城的原则是抵抗自然的残酷性,不过这项原则也可被视为是“败中求胜”的。在对抗自然斜坡的同时,长城也持续的被自然打败。它就是用这种方式与严酷的自然作战。过去我一直在思考这个“负建筑”的道理,现在我明白长城是最佳例证。”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他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信本次展览将会成为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件盛事,不仅让中国观众对于日本建筑设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会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