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外评:中国的设计文化尊重传统重视借鉴

2008-03-11 7881 0



中国传统元素设计应用的典范:08奥运火炬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3月9日文章,原题:中国的新设计家:依靠丰富的创新传统 这是这样一个国度:曾经发明过火药、熟铁、指南针、纸张和丝绸。现在,这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厂,生产从廉价储物箱到包括iPhone手机在内设计精美的各类物品。

  这个国家当然就是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中国下一个必然发展脚步便是重兴其丰富的创新历史,确保未来产品中的一部分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国设计”。这一梦想能否如愿以偿虽尚存异议,但对于那些在中国生产且获利丰厚的外国企业而言,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痛苦挑战。

  随着北京奥运开幕在即,一场名为“中国设计进行时”的展览于3月8日在伦敦开幕。贯穿此次展览的主题是中国日渐发展的设计文化。展览追溯了中国新一代设计家的成长历程,记录了他们创作过程中独具特色的设计语言。

  展览主办者之一的劳伦?帕克(音)说:“一方面,中国的设计正自上而下获得发展,而那些探寻新机遇,敢于冒险的个人是促成中国设计变革的原动力;另一方面,设计师们在吸收世界各国设计潮流的基础上更尊重中国历史和传统。这样新旧融合,地域化与国际化相交,产生出富于情趣且独特的物品。”

  虽然“中国设计”不断展望21世纪,但时下仍采用传统设计方式,聚焦20世纪商业设计家和设计团队模式。常被西方设计家引为“中国设计”中最激发灵感的经典范例是那些自制物品,如将一些残破的家具部件组合为座椅。

  对中国而言,传统西方意义上的设计者角色是全新的。过去那些被称为“美工”的艺术工作者全部在国有单位工作。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电影和艺术获得兴盛发展的年代,设计的发展脚步仍然缓慢不已,从事设计教学的学校屈指可数。但在今天,全国已有500多家设计学校,另有一部分正在新建中。

  那些由国际“明星设计师”设计的新建筑是中国当代设计的象征——央视新大楼、“鸟巢”便是例证。但“中国设计”的未来在于在自己的城市之内萌芽的设计社团。

  劳伦.帕克(音)相信,中国设计在某些领域内的进步一定会对生产企业给予巨大鼓舞。在这些领域内,独立设计者能够以相对不贵的价格和不太复杂的技术从事工作。像联想和海尔这样的企业已经在企业层面上加大了对设计的投资力度。

  “中国设计”正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中国设计生态场景——不刻意掩盖缺陷,具备许多正在崛起的经济体的典型特征。虽然未来可能令人欢欣,但“中国设计”也面临重重困难。匆忙上马的一些设计学校教学质量堪忧,而文革对公众教育产生的影响亦长期存在。

  劳伦.帕克(音)说:“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对国内设计家的投入,为他们创造扶植设计发展的有利环境,使设计企业能够获得成长和壮大。”(环球网 沈珺译)


8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