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秩历史铸造家园记忆,两山风光牵引艺术望境
中国美术学院建校的80年,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的80年,也是“文革”后恢复高等美术专业教育的30周年。欣逢八十华诞,学院推出了一系列活动,以再现学院历史,整理学术文脉,加强学院亲情,凸显学院新貌,通过讲述一段历史,理清一条文脉,凸显一批群像,从而确立一个学府与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关系。
沐人文荟萃之风,得山水灵秀之气;创时代精神之先,蕴自然诗意之神。
在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年的发展史中,数迁其址,几易其名,历经风雨,不断提升。从国立艺术院、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
八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呕心泣血,筚路蓝缕,努力奋斗,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作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历经初创期的艰辛、成熟期的丰硕和拓展期的跃进,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饱含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响。中国美术学院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担负起引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方向的责任。
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目前,学院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现有在校学生8000余人,教职工近千人。
中国美术学院形成了“三层三部十学院”的办学格局,构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专业基础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三个教学部,造型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十个学院的总体布局。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人双环六学科”的学科构架,形成了以美术史论为心脏、以中国画和书法为头脑、以油画和版画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体为迈动的双腿、以综合艺术为联通四肢的躯干的工作室人形结构,将造型艺术创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动的生命整体。同时,又以这一人形结构为内核,以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艺术学为外环的双环结构,强调高点学科和人文关怀对于六个学科的核心的引领作用。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再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艺术学一级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承续江南人文传统,践履民族文化精神;拓展中国艺术教育,塑造时代创新人才。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重视高层次的研究创作工作,明确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学术之纲,引领创作、教学的研究思路。在2005年、2007年,学院连续两届在国家级立项课题总数上位居全国艺术院校首位,获得国家级课题12项。近年来,学院还承担了省部级课题32项,厅局级课题50余项。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展上,学院获奖数稳居上游,印证了学院作为美术创作国家队和主力军的地位。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学院共有15件作品入围,入选数额居全国之首,充分体现了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和雄厚的创作实力,同时也反映了学院在历史画创作方面的深厚而悠久的学术优势。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们还积极承担了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任务。同时,在国际性展览方面,学院师生积极参与世界艺坛高端活动,频频入选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北京国际双年展等世界重大展事,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赢得了国际声誉,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