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跨界艺术”需直面现实

2008-07-05 13133 0

      “重叠的视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学术座谈会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导演贾樟柯、设计师王序、建筑学者王明贤、多媒体艺术家汪建伟等讲述艺术的跨领域实践。

      中国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跨领域往往表现为“跨学科”,那时的讨论偏重于当代艺术与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到了90年代,这种讨论不再局限于人文学科,还扩大到了与科学领域之间的交流。如今,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又有了新媒体的参与,不少艺术家开始考虑运用一些全新的新媒体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其中获取的创意和效果,常常令艺术家本人都感到惊奇不已,多媒体艺术家汪建伟目前正在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剧场”作品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跨领域实践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汪建伟

      6月29日,由OCT当代艺术中心主办的“重叠的视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学术座谈会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来自艺术、影视、戏剧、建筑、设计、文化评论和媒体界的三十多位专业人士,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跨学科、跨领域试验的探讨。导演贾樟柯、设计师王序、建筑学者王明贤等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接受了本报采访。

跨领域实践有深刻现实需要

      贾樟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艺术界一直很关注跨领域合作,艺术家本身也积极尝试使用不同媒介进行创作。“我自己也有跨界的实验,并不只是在电影里面进行跨媒介的实验,而是在拍摄电影本身时,跟其他艺术家工作的嫁接,我做过两个纪录片,一个是跟画家刘晓东,让他的工作跟我的工作进行嫁接。去年我还跟服装设计师合作,他的服装展示跟我的拍摄可以形成一个互动的关系。”贾樟柯说,跨领域实验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潜在的需要,因为它可以让艺术家通过多样化的媒介,去直接面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艺术家去寻找新的合作模式,然后把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复杂状态呈现出来,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有更深刻的现实需要。”


  贾樟柯

      跨领域实践可以为当代艺术提供更全面的视角,那么它对单一的艺术领域是否具有超越性?贾樟柯告诉记者,艺术的跨界合作并不是为了超越,而是为了通过相互交叉,置换掉一些思维定势,产生新的艺术观点。“比如我的电影是在电影院里寻找观众,但如果把它们放到艺术展览里,就会找到一些新的受众。像《三峡好人》就参加了上海双年展,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人们在展览里看它的角度和在电影里看是有些不同的。”贾樟柯说,通过参加艺术展览,他发现电影也应该归入当代艺术,而不是孤立地作为一种商业模式。“如果电影、戏剧等领域更多地涉入当代艺术,那么它们的思考模式会更加活泼。”

      当跨领域实践的当代艺术作品完成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观众难以理解,该怎么办?”贾樟柯说,这对观众和艺术家来讲,是双重的焦虑,这种焦虑也体现出了跨领域实践的超前性。“这种实践所要传达的东西和它的价值,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被观众所理解,就像印象派、立体主义等,虽然已经传播了一百多年,但它们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和接受时间是不一样的。它们的价值就在于首先引导了一小部分人,让这些人去搭建新的平台。”贾樟柯认为,对于新的跨界艺术,或许人们暂时无法理解,但人们应该尊重它的超前性。

[Page: ]

设计和建筑同样需要跨领域

      设计师王序告诉记者,艺术和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视觉去表达理念,二者在跨领域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相似性。“首先,艺术家或设计师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考,也就是设计中所讲的‘创意’。其次,有了思考就要有执行,也就是‘设计’,这就需要一些相应的技术。”王序介绍,艺术和设计的跨界合作往往就出现在执行上,因为艺术家会委托设计师去执行某一个项目,按他的理念做出一些东西,在这之前,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创意”上会有相应的沟通。“在这个环节上,艺术家和设计师对其他领域的合作需求是一致的。”


王序

      在建筑学者王明贤看来,建筑本身就是一项跨领域的工作,但现实中建筑的跨领域做得并不好,它在现实中探索的可能性不大。“建筑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它不只是一种造型或视觉艺术,它还是各种艺术跨领域合作的结果,例如西方艺术史、建筑史里介绍一些城市建筑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体现出来。如果建筑能在跨领域上多挖掘出潜力,它肯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王明贤说,如今世界建筑界有一种趋势,就是把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潮流运用到建筑的外形上,同时注重建筑的社会作用和意义,这对建筑的跨领域特质的回归是有益的。


王明贤


14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