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扩大内需,应包括“文化内需”

2008-12-06 3487 0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已经对部分文化产业形成负面影响。但危机中有“危”也有“机”。我国新近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显然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期待,抓住机遇,扩大包括“文化内需”在内的“内需”

  在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非常时刻”,国务院决定动用4万亿资金拉动内需,各地各部门也提出投资计划,展开各种建设项目。欣喜之余,我更关心的是,其中有多少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不久前在山东举办的一个国际讨论会的报道吸引了我,它的研讨主题是:“面对势必要经历的经济萧条期,文化产业将受到怎样的影响?文化产业是否有机会逆势成长?”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已经对部分文化产业形成负面影响。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广告支出同比下降27%。在国内,从已经披露的14家传媒类上市公司三季报看,传媒板块净利润增速表现不佳,出现亏损的公司由半年报的2家增加到5家。传媒企业的很多广告、策划收入来源于房地产、汽车等目前受危机冲击明显的实体行业,业绩下降在所难免。有些西方媒体据称已经开始裁员。

需求有“物质”也有“文化”

  但危机中有“危”也有“机”。就文化产业来说,传媒业受打击,家庭娱乐业却有了好机会;高成本的影视制作受影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数字娱乐却因此有了更大的市场。有人认为,基于新技术、性价比较高的文化产品,如家庭影院、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动漫等将可能更受追捧,数字娱乐等新行业会有较大发展空间。危机不会减少孩子们对动画片的热情,相反会让更多的成年人加入到看动画片的行列中来。每一次经济大变动都会以“日益降低的生产成本”逼着人们借助创新脱颖而出,催生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即需求既有“物质”的也有“文化”的。随着我国迈入小康、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努力,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上了一个水平,于是,如何让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好地得到满足,成为人均GDP达到2500美元以后的一大课题。“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建设过程的“融合”,实践中我们已有经验的积累。东方明珠塔、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等代表新时期上海新水平、新追求的文化设施,不都是运用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建造起来的吗?“网球大师杯”等国际一流赛事的引进和举办,也借用了现代体育的市场运作模式。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要把握生产力要素中文化和科技含量日益增大的趋势,善于利用各种机遇做强做大我们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机遇之中,有经济上行期间的机遇,“时不再来”、“时不我待”;也有经济下行时期,甚至危机时期的机遇,“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出现新的发展空间。

开发新热点激发文化消费

  不少国际大都市如东京、巴黎、伦敦、纽约,不仅是经济中心,是国际资本、商品、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同时也是文化发展和交流中心,是多元文化交融、传播和扩散的地点。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交流,能给一个城市或地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世界银行一份《文化与持续发展:行动主题》的研究报告指出:“文化为当地发展提供新的经济机会,并能加强社会资本和社会凝聚力。”早两年,全球文化贸易量已达到总商品贸易量的10%。美国有一项统计数据常被人引用,即是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达到600亿美元,超过航空航天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2002年,美国的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等行业,一年销售5385亿美元,超过当年中国的GDP。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软件工业已超过航空工业。英国创意产业超过了钢铁工业所取得的利润。这种种讯息,都值得发展中的上海充分关注。

  我国新近出台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显然为推动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机遇。不少有识人士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硬件”设施,现在是一个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内容”产品,现在也是一个机遇。甚至可以说是当务之急,因为随着城乡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人们的“内需”要求在提高和丰富中,物质消费的满足程度已比较高,正转向文化的、消闲的、享受性的消费,文化消费的比例自然会提升。所以,发展文化产业与国家扩大内需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文化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具有热点多、弹性大的特点,能不断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开发新的消费热点。如今的消费热点要有现代性、新颖性、时尚性,需要有文化含量高的创意和策划,需要有现代科技含量的注入。我们期待在应对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中,抓住机遇,扩大包括“文化内需”在内的“内需”。

  (作者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


37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