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2008首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深圳站活动,圆满地落下了帷幕。本届工业节,在围绕“对接产业•接轨国际”的主题之下,成功举办了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2008深港工业设计创新论坛、“三诺杯”第六届中国工业设计精英赛终极评审及颁奖典礼、深港工业设计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国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暨全国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联盟年会落户宝安宝安签约仪式、第十三届全国工业设计学会年会、2008中国机械工业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第五届三次理事扩大会议及首届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授牌仪式等活动。汇聚了来自国内外工业设计界的600多位同仁,嘉宾云集,观众踊跃,场面热烈,盛况空前,可谓是一次规模大、水平高,专业化、国际化的工业设计界盛事。
一、 规模空前,首次启用深港两地互动合作模式,深港创新圈建设再添新亮点
本届工业设计节首次启用深港两地互动合作的模式,分为深圳及香港两站举办,历时11天时间(2号-12号)。在时间和空间上,超越了以往各地举办的各类设计文化活动。其中深圳站的各大活动,亮点频现,体现出高度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准,包含了开幕式当天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三诺杯”第六届中国工业设计精英赛颁奖活动等,以及次日的海内外工业设计界的专家学者考察深圳的工业设计名企以及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理论性较强的论坛及深入到现场的考察这一系列以深圳为主的活动,将令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及学者对深圳的工业制造、设计能力、文化产业,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在4号深圳站活动结束之后,将在10号移师香港。香港站以2008香港设计营商周之深圳主题活动、深港工业设计研讨会、深圳工业设计主题推介会,以香港的国际化为背景,通过展览等活动,向世界推介深圳的工业设计产品。
为加强深港两地此后在设计领域有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开幕式上,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与香港设计中心分别代表深港双方签订了“深港工业设计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标志着深港两地的设计行业合作进放到实质性的阶段。
深圳市是我国工业设计的核心地区,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经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的积极沟通并向深港两地领导申请,深港工业设计被纳入创新圈核心内容,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也已成为深圳指定机构与香港设计中心一起积极推进两地设计合作。深港工业设计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代表深港两地在未来深入开展包括设计交流、产业对接、人才培训、展览展示、论坛交流、国际资源共享、设计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建立打造港深成为亚洲设计之都的载体和平台,也将深圳市作为工业设计的国际产业化基地。
二、 海内外大师云集,业界专业观众人海如潮
本届工业设计节在深圳“文化立市”以及打造“设计之都”的战略目标背景下、依托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致力于把首届工业设计节举办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专业化程度最强以及参会人员规格最高端的工业设计盛会。包括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香港设计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等在内的众多国际工业设计权威组织都对本届工业设计节报以了极大关注和期望,受邀前来演讲、参观考察的海内外专家包括美国、英国、荷兰、芬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近30名国际知名设计大师:来自美国的全美三大设计公司之一Ziba Design创意总监莉莉•叶奥,国际工业设计联合会(ICSID)执行理事,台湾浩汉产品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文龙,美国工业设计学会亚洲区国际联络官蒂姆•弗雷彻,芬兰FINNDEX设计公司总监、原芬兰设计师协会ORNAMO主席、曾任北欧设计师协会主席的卡瑞斯泰•科纳伦,飞利浦设计公司(亚洲)的高级设计总监西恩•休斯,以及香港设计中心副主席刘小康、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国际交流组组长林鑫保、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李德志教授和来自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教授等。均是在工业设计行业具有丰富运营管理经验以及先进设计理念的业界大师。从开幕式上的超过预定观众600余人的数量上可以看出,他们的到来,已经为深圳的工业设计行业带来一次难得的设计技术观念的创新及经营思想的变革与飞跃。
活动还吸引了国内外数十个业界团体的参与,其中包括了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创新科技署、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国际设计中心、顺德工业设计协会及各大院校设计专业的师生代表等。
盛大的规模和高度国际化的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几十家各类媒体前来采访报道,立体化的宣传组合,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效果,包括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深圳电视台、第一现场、新浪网、人民网、南方都市报、香港大公报、羊城晚报及深圳所有报刊媒体、网媒争相报道,掀起一股强烈的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头脑风暴。
三、高端的国际化交流平台真正实现对接产业•接轨国际目标
受金融海啸的影响,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制造业等工业产业首当其冲地陷入了首轮冲击漩涡。作为闻名世界的制造基地,深圳市及珠三角地区的众多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制造企业一直未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中举步维艰。工业设计是企业在产品竞争中摧城拔寨的利器,也是判断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地区创新能力的指标之一。
2008首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的举办,正是响应了国务院加快自主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号召。工业设计节积极邀请广大制造企业参与,并组织国内外大师、专家深入企业调研指导,有效地帮助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培育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在金融海啸中突围崛起。
本届工业设计节不仅是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与性最强的盛事,同时也在参与嘉宾的高度国际化、专业观众的数量,在业界的影响力等各个方面,都超过了国内以往各种工业设计的相关活动。与国内同类活动相比,本次工业设计节的活动规模更大,档次更高,国际化程度更彻底,尤其是活动跨越深港两地,通过展览、高峰论坛、国际设计大赛、国内学术年会等专业领域的高端国际交流活动,丰富的内容为工业设计节增添了更多亮点,也获得了更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从专业观众地域分布上来看,除了深圳本土的部分工业设计公司、深大及深职院部分教授之外,很大一部分专业观众是从其它地区包括黑龙江、四川、北京、杭州、上海等省市地区慕名而来的。高峰论坛现场掌声如潮,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赞叹工业节这一国际化高端交流平台不仅为中国与国际间的工业设计交流、互动搭建了良好平台,更是为当下的制造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真正实现了“对接产业•接轨国际”这一主题。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地,深圳宝安区是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鉴于此,组委会特意增设了参观考察活动,旨在促进直面交流与深度合作。
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对比于国内同性质的交流活动,本届工业设计节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四、政府搭台,协会唱戏,精心策划,好评如潮
本届工业设计节得到了深圳市及宝安区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宝安区人民政府、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创新科技署、香港设计中心协办,宝安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和三诺数码集团共同承办。开幕式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张克特主持,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深圳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郭永航、宝安区副区长王立新、深圳市科协主席周路明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深圳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市长科技顾问、“深港创新圈”深圳方主席刘应力宣布开幕。
此次工业设计节活动,从筹备到成功举办,仅用了短短一个月时间,可谓是再次刷新深圳高效的新记录。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汇集的工作人员均是策划并组织过两届文博会分会场的专业精英,依托逐步建立起来的国际合作关系和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工业节期间设置的活动内容丰富而紧凑,2号三诺杯终极评审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理事会召开,3号开幕贯穿两个签约仪式、高峰论坛、工业设计精英赛颁奖晚宴及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授牌等诸多活动,4号专业考察团一天之内奔赴了F518时尚创意园、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三诺数码集团和深圳市嘉兰图设计有限公司。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参会代表,组委会进行了合理而精确的分工,特别设置了外宾接待组、现场指挥组、媒体接待组、观众接待组和后勤服务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充足的准备,并先期进行了演练,以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组委会完备的接待工作,细致到行、住、食、天气冷暖等方面,使得参会观众对本届工业节的组织接待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纷纷表示感谢,并期待明年再会。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协会理事长朱焘对组委会的工作表示高度赞赏,他指出:此次工业设计节活动,规模非常大!质量非常高!组织非常好!
五、媒体聚焦,工业设计节影响力势不可挡
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视、报纸、网络媒体争相报道。人民网认为,2008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的举办,将有效帮助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培育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南方都市报》则关注于深港创新圈的建设,认为协议的签订,让双方将在设计交流、人才培训以及设计创新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深圳商报》更是以大篇幅系列报道活动开展的盛况、演讲嘉宾专访;《广州日报》指出工业设计将成创新圈核心内容;《晶报》认为工业设计将成为创意之都新引擎……
各媒体均对活动的举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专家学者们带来了国际上,尤其是中国香港、台湾等地设计领域宝贵的发展经验、设计产业运营模式,以及国际最前沿的设计理念,这为深圳的工业设计乃至整个中国的工业设计力量注入了新鲜的动力。
综上所述,本次活动,可以用三个非常来概括:组织非常好、观众质量非常高、规模非常大。组织非常好:从嘉宾邀请接待到现场气氛调节,面面俱到,巨细无遗。观众质量非常高:600多名热情洋溢的专业观众,超过预期一倍。规模非常大:近30名海外嘉宾,10余家海内外专业机构参与组织,为史上罕有,参与报道的媒体超过50家,从中央到地方,从网络到报纸、广播电视,达到了全方面覆盖的最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