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设计:各国城市里发生的趣闻

2009-02-18 11567 0

     法国 巴黎  MMM订造Elle装置公寓

  受Elle Decoration之邀,Martin Margiela团队翻修设计师Jacques Carlu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于建筑与遗产城(Cité de l’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顶层的公寓。不知道是不是Martin Margiela 20年盛会后的残像,还是设计领袖们后现代的非主流表现方式,这次Elle的装置套间继续延伸MMM病态却美丽的视觉风格,而且场地大至220平方米,设置在巴黎中心艾菲尔铁塔旁边,装置公寓将从现在对外开放至今年的10月。延续了Martin Margiela一贯的白色审美取向,家具用白色细布包裹,墙上重新刷满白漆;而镜子的装置设计让空间在同样的白色之中自由不同分割和延伸,空酒瓶和散落的纸屑突出的是“盛宴后的空洞”,想必是Martin Margiela对于白色的又一次理解和试验。无疑,Martin Margiela已经把品牌坚固于特定的审美基础之上,不知道百科字典里会不会有一词条为“Maison Martin Margiela式”。

[Page: ]

  中国 北京  Crossover跨界,买一个两万的灯或是艺术品

  每次走过三里屯都会被一家店的橱窗吸引——有一匹高大的黑马顶着黑色的灯罩,帅气而有型,很想把它占为己有。直到今年1月,这家名为Crossover跨界旗舰店才正式营业。在这1200余平方米,黑白分明的两层楼里,从Alessi的红酒开瓶器到Moooi简约枝形吊灯,Kartell的怪椅子到荷兰Droog Design的灵感家居等几十个国际品牌的名品都共处一室,还有一些当代艺术品,跨界幅度极大。基本上,在艺术设计类杂志里看到的一些名作,不论是生活创意品还是办公创意品,都有可能在这里找到它的真身,当然,这些东西价格也不菲,但最起码能眼见为实了。中国近几年当代艺术火热,时尚奢侈品牌纷纷开店,但有品位的家居店却极少,真让人抱怨为什么连曼谷都有平价的英伦家居设计品牌Habitat进驻,国内却是一片空白。所以,当有走高端设计家居路线,货品以国际品牌为主,重点在于买手眼光的精品店开张,就马上成为城中大事,比如上海的“设计共和”及“100 Percent”店。当这样的买手店越开越多时,是不是代表着中国越来越多的创意阶层愿意为高端设计品买单?那么,说不定未来,国内杂志的恶战将从这两年的男性杂志的战场,转到如《Wallpaper》的生活品味类杂志来。

  英国 伦敦   冷战设计 Cold War Modern 1945- 1970

  在伦敦的V&A博物馆中,展出近三个多月的“冷战设计”吸引了民众的观看。展览以“冷战”为主轴,以设计为面向来呈现。展览规模颇为庞大,作品种类繁多,横跨多种媒体的百件艺术、设计作品陈列在四间展厅中,并根据不同的主题将展览划分为七个部分。但较为神秘与晦涩的部分是,我们在纯艺术作品旁边,就可以看到电器的模型、家具的设计。这种跨媒体及门类的作品的并置,会带给观众所谓的当代艺术与政治发展强力的连结,难免间接地带给参观者沉重的压力,似乎在告诉参观者,在冷战时期的背景下,一切艺术与设计都源自“冷战”,并一切为“冷战”服务。

  若要说起“冷战”时期的设计发展,倒不如说起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体制的社会发展,透过设计成为附加价值的手段,呈现了不同的经济价值面向。1945-1970年期间,二次世界大战后,大众对于民生有极大需求的时期,不论是在经济上、供应上或是能源等,在设计面上都做了很多的强调,利用设计方法与艺术来附加此时社会与国力最需要的经济价值、民族意识。

[Page: ]

  市场化下的美国工业设计

  在前苏联,继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致力于暖化与西方的冷战关系,而新面貌的冷战竞争转为民生的现代化作为比较。1959年在莫斯科的美国国际展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向赫鲁晓夫说:与其比较武器或飞弹的优劣,倒不如比较洗衣机的功能好坏。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国际间衡量国力的新标准。在一个战胜国的经济时空里,美国进入一个婴儿潮时期,大量的经济活动开始活络展开。上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设计主流是从包豪斯理论的基础上去实践所谓的现代主义。当时,在军武发展与社会经济强调功能主义,在材料、结构上的设计思维都是首重于物品实用性。但战后的美国与其它的战后正须重建的国家有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许多的经济活动早已经进入了广泛的工业生产领域,美国的现代主义也开始脱离战前刻板、几何化的模式,设计师们以大胆的实验精神重新与新技术、新材料结合,转向当代主义,形成一种成熟的工业设计美学。美国人开始追寻的是安逸的社会发展与跨国经济模式,工业设计成为市场竞争、商业发展重要的媒介,他们不像欧洲有那么多人在谈论设计理论与哲学,但他们的设计商品数量惊人,他们的设计是做生意的,而不是研究设计的社会功能;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里,一切都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虽然充满了俗气的铜臭味,但却意味着市场供需上不可否认的机制。市场决定了社会需求,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提供多元的产品样式、包装来利用各种手段促销。

  战后初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焦虑与渴望的时期。美国家具设计夫妻档Ray&Chairs Eames在物资匮乏的时代里,不断地思考着如何使一般人有能力可以购买到好的产品。于是,Ray&Chairs Eames在材料的设计上,选择一种玻璃纤维的塑料来代替木头,并且利用玻璃纤维的特性来制成有三度曲面的Shell Chair 餐椅系列,让产品更轻便化、大众化。不仅如此,Ray&Chairs Eames夫妇在工业制程的发展上采取经济的、低成本的方式来发展产品线,让这些椅子可以互换椅脚,以设计应用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让这些家具的面貌被赋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来自芬兰而移民美国的著名建筑师也是家具设计师Eero Saarinen,和 Eames夫妇是往来密切的工作拍档。他擅长运用玻璃纤维材质和成型脚座,创造出造形柔美、线条有机的组装单椅。温暖的子宫椅(Womb Chair)在展览的开始就设计作出陈述:战争给人们带来恐惧,人们需要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得到舒适感,如同婴儿在子宫里一样,在一个充满养分的世界里安全成长。

[Page: ]

  西欧的实用主义设计

  在西欧的民主国家中,许多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与设计师致力于战后的社会发展。不仅如此,许多的抽象艺术家与机能主义的设计师互相合作,以前卫的设计思维与崇高的道德标准为战后的社会服务。战后的德国是个资源缺乏的环境,在经济发展上更需要有效率、实用的生产技术。因此在百废待举的状况下,英格·艾舍·绍尔(Inge Aicher Scholl)、奥托·艾舍(Otl Aicher)和马克斯·比尔(Max Bill)成立了乌姆(Ulm)专门学院。乌姆(Ulm)认为设计是须具实用性的、没有装饰、精巧、高质量的产品;因为无意义的扭曲或刻花纹的设计手法,只会降低主体的特性、并可能增加许多无谓的成本。来自瑞士的跨界设计师Max Bill的厨房时钟正是一个说明乌姆(Ulm)理念的作品;厨房是每天生活中必须有工作活动的地方,这个闹钟可以简洁地提供厨房使用者的时间信息,并以精确的声音告知厨房使用者正确的烹煮时间。在乌姆(Ulm)之后发展起来的是苏黎世艺术设计学院HfG(The Ulm School of Design/Hochshule fur Gestaltung),HfG 认为设计师必须与工程师一同合作,站在一个基准上一同思考。这样,两者的层面才会多元,更能整合科技、实用功能、美学、人因工程等。HfG不仅教导设计师所应俱备的基本知识,更从人文、社会、哲学的层面来探讨设计的价值,通过许多的技术实验同时建立现代工业设计师的许多标准规格。例如,1961年,HfG与德国博朗(Braun)所合作的电动刮胡刀,还有1963年世界第一台的圆盘式幻灯机(Kodak Carousel S),都是HfG的经典生活设计。在这次的展出中,德国籍工业设计师 Dieter Rams 与德国博朗(Braun)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Dieter Rams是提倡家电实用主义复兴的设计师,他主张摒弃所有繁复、非必要、不受用的造型、线条,使产品极简化又具有一种特殊的优点。Dieter Rams所设计出的商品,无论在什么设计风格的室内空间下,都能恰如其分地存在。Dieter Rams的设计格言是:“越简约,越卓越”。他为博朗所设计制造的SK55唱片机及T1000收音机都被Cold War Modern所收录展出。而Dieter Rams所谓的“越简约,越卓越”,更持续地影响到现今许多产品设计的发展。

[Page: ]

  充满想像的太空时代

  随着冷战的戏剧化发展,东西方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想象的太空竞赛时代。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不仅讨论到像神话奥德赛般的太空流浪,也表明人们对太空活动的期待。电影中,由芬兰设计大师艾洛·阿尼奥(Eero Aarnio)所设计的Ball chair被形容成“房间里的房间”。它如同太空舱,球体造型能够阻挡外来的噪音,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讲电话或阅读书报的私密空间。当阿波罗11号抵达月球,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带领人们在宇宙中行走的第一步,揭开宇宙无垠的神秘面纱;当人们发现人类的太空旅程需要仰赖巨大而精巧的宇宙飞船进入黑暗的宇宙中前行时,人类生存发展与太空科技的关系牵引出多元化的反应。设计潮流的发展更是通往未来主义的异次元空间,在航天科技的蓬勃发展下,许多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在设计应用上也间接延伸至时尚领域。

[Page: ]

  中国 北京  玩味生活设计“两块东西,东西两块”


  2008年年末做活动最热闹的要算是歌德学院了。歌德学院20周年,音乐演出、影展、市集一波紧接一波,让大众更进一步认识到德国的电子音乐和电影文化。12月底,作为庆祝活动的尾声,在706 loft,一个复式的空间里,藏进了一个展览,一个游击店。

  很多人对于德国设计的印象大约就是功能至上,设计严谨而充满了理性,带着钢铁般坚毅的味道。这正是此次展览“两块东西,东西两块”的策展人刘治治所希望颠覆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东西德合并后,新德国以其巨大的包容性与文化多样性不断丰富着自身,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或者观念在德国都可以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次展览所介绍的设计师与他们的设计作品正是这段‘丰富时期’的一组抽样。大部分设计作品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一种隐藏的幽默,这与‘成见’中德国设计均以高技术手段明确表述概念并且力图得到严肃结果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不仅是对既有设计体系的‘挑衅’,在另一方面设计师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挑衅’式的作品,对大家早已熟知的‘生活状态’进行一些可能的‘扰动’”。

  展览中,来自德国的近十位年轻设计师带来了他们的时装设计、产品设计及空间设计。刚入门口,一排红色耀眼的铁锹来自设计师David Olschewski,他巧妙地将铁锹稍微改动,就变成了能挂西装等衣物的衣架,而这样的衣架不挂衣物时放在家里又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楼空间里,最吸引人注意的展品要算是Farsen | Schollhammer和Proxy Studio带来的玩味家具,乍一看,那些家具很眼熟,有点像是某个著名的瑞典家居品牌,但他们都被一一解构成如今更具幽默感的家具,比如那个看起来有点危险的白色桌子,原本的两个木桌脚被两个垂直拉伸的铅球所取代。

  从一楼往二楼的一个低矮空间走,展示的都是时装类的设计作品,包括Hut up Berlin品牌,设计师Christine Birkle从毛毡得到灵感并将其运用于古灵精怪的时装设计之中,颠覆了人们往常对毛毡厚重粗糙的印象。而从一楼往另一个方向走,则进入了BLESS的创意世界,顺着一阶阶的楼梯往上走,BLESS的展品就散落其中。

  这次展览除了玩味十足,更特别的是它还是个短暂的游击店,所有的展品都可以出售。观展人也可能是顾客,如果你买走它,就让这些设计品回归到其本来身份——消费品。


13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