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梦工厂08年动画片力作《功夫熊猫》满载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于今年6月份全球上映。本文通过对该片的解读,分别分析了影片传播的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并从中得到启示,以期能给我国的文化传播者提供帮助。 |
好莱坞梦工厂08年动画片力作《功夫熊猫》6月份全球上映后,票房大卖。这位“肥过史莱克,懒过加菲猫,可爱超七仔”的熊猫阿宝凭着一席中国功夫热卷全球。《功夫熊猫》是好莱坞继《花木兰》之后,又一取材于中国文化的动画片,从片名便可读出其中国味儿: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而从影片内容看,其承载了很多的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因此,在影片全球热映的同时,也让充满意蕴的中国元素及文化走向世界。
一、 影片中的中国元素
1.背景铺设
《功夫熊猫》美术指导雷蒙季巴赫(音译)曾说:“这部电影和一般的计算机动画片不太一样,它的视觉风格很有特色,我们把片中角色放在传统的中国建筑物,这样反而能突显每个角色的特点。我认为这种反差呈现出和以往计算机动画电影不同的感觉。”他和影片的艺术总监唐亨(音译)很早就开始在这部电影的视觉设计上做研究,希望片中的一切,包括艺术品、风景和建筑物都能符合中国文化。
确实,视觉上,《功夫熊猫》背景均以风格浓郁的中国水墨画风格呈现,画面清新自然,颇有几分写意特质。其画面中的山水建筑,亦十分讲究。片中重要场景“玉皇宫”与“和平谷”代表了中国宫殿建筑与山水风光两种景观。玉皇宫的建筑风格全面复古,飞檐斗拱、红墙绿瓦,展现中国宫殿式庙宇的气派。山清水秀的和平谷,则有点类似武当山,因为那里同样住着一群武林高手,而其场景设计则参考了中国丽江的山谷和桂林的山水。整个画面既传统又唯美。
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国秀丽淡雅的山水风景,还描绘了一幅幅具中国风俗的生活画面。生活道具在画面中便不可或缺,这些大多由中国元素构成。大到阿宝家祖传的面馆、中国北方常见的小推车、四人抬的轿子原型,小到华味十足的家私如筷子、青釉瓷碗、斗笠、卷轴、擀面杖、面板、颇具质感的貌似中国绸缎缝制的衣服,还有神龙勇士选拔大赛时燃放的鞭炮和天空盛开的礼花、螳螂为阿宝疗伤时使用的针灸,以及诸多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阿宝家传的“秘制汤面”等等,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着华夏风味。能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可见制作者在研究中国风情方面煞费苦心。
2.卡通形象设计
卡通人物形象的设计方面,也可以看出制作者的巧妙思维及良苦用心。
主角当然是熊猫——中国国宝,在地位上,是中国最有重量级的动物。制作者保留了熊猫本身的外在特性,笨拙、憨态可掬,不仅如此还赋予片中主人公嘴馋的个性,使熊猫形象更加可笑。而这样一只“国宝”,最后居然成了“神龙勇士”,这个戏剧性的结果,无疑会勾起观众的无限好奇,成为片中最吸引人的看点。
影片另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中国龙”的突破常规的出现。虽是美国人拍的电影,但其放弃了“龙”在西方“邪恶”的象征意义,而遵循了中国对龙的敬畏与崇拜的理念。然而,他们并未将其当成活生生的英雄来塑造,而是将其抽象成巨龙嘴里的神龙之典,中国龙的符号便被好莱坞贴上正面形象的标签宣扬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成了正义的终极化身。
而另外一些形象,在设计上不仅有创意,也达到了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在中国,乌龟是“长寿”的代名词,一个拥有极长生命的生物理所当然的要经历很多其他生物所无法经历的生命过程,从而让人感觉其有着超出一般的睿智和沧桑感。片中塑造的乌龟大师正是领悟天人之道的长者,地位至高无上,拥有着极高的智慧、看透尘世的豁达,在任何时候都能气定神闲、淡定自若的高人,同时也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这样安排与中国文化中乌龟象征意义同出一辙。再来分析一下片中的五大高手,虎、鹤、猴、蛇、螳螂,看似奇怪的组合,却把中国文化形象化了,这个设计来源于中国武术里最著名的象形拳——虎鹤双形、猴拳、蛇拳及螳螂拳,把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赋予象形阐释,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足见制片人所下功夫之深。
3.武术取材
《功夫熊猫》在制作前,整个班底集体翻看了大量香港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武侠片,其中众多的武术招式便取材于此。浣熊师傅训练阿宝抢碗情节来自成龙主演的《蛇形刀手》中成龙和袁小田抢碗一段;阿宝瓷缸练功,这一招式源于成龙的《醉拳》;阿宝从山头滚下的那段戏也颇出彩,据导演介绍,这段来自周星驰《破坏之王》中最厉害的那招“无敌风火轮”;还有中国武侠独创的神奇功夫——点穴,乌龟大师几次练太极的动作等等,均能找到中国功夫片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不但揉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更将其中神髓展现得惟妙惟肖。
另外,影片还原样保留了诸多中国元素的中文发音,如“功夫”“师傅”“乌龟”“泰狼”“麻将”“豆腐”等。还有一点是影片对中国音乐的借鉴,如浣熊师傅出场时一个人在树下吹起的一支中国乐曲,这些元素的应用,使影片的中国风味更加浓厚。
[Page: ]
二、 影片中的中国文化
君子自强不息。
影片中的主人公阿宝,是和平谷里最懒的动物,早上起床几个“鲤鱼打挺”都起不来,它拖着面条去比武场,仅上几个台阶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笨拙的阿宝练武时拳击沙包的反弹力就把它弹出很远,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和功夫不应该有任何关系的形象,居然天天梦想着做功夫皇帝。而事实上,通过坚韧顽强的意志、无坚不摧的勇气以及不懈的努力,它最终成了打败泰狼的“神龙勇士”,这是对中国“君子自强不息”文化精神的弘扬。
因材施教。
熊猫阿宝能够成为神龙勇士,当然与其不懈精神与自身努力分不开,但浣熊师傅也功不可没。阿宝嘴馋、贪吃,它半夜到厨房偷吃食物时,居然腾空跃起,连猴子藏在屋顶的食物都能够到,甚至可以驾在半空中吃东西。这个细节被浣熊师傅发现,原来食物能激发它的无限潜能,于是浣熊师傅便抓住了阿宝的这一个性特征,从此切入来训练阿宝,用食物作为其动力诱惑它练功,不练好就不能吃东西,直到它自己能从师傅那里抢到食物吃为止。从这点看,浣熊师傅是真正因材施教的大师,它根据阿宝的特性,帮它找到了独特发展的路径,最终获得成功。而这个教育理念,是由几千年前中国的孔老夫子提出的,更是现在中国大力提倡的。
侠义精神。
中国的侠气,是一种不惧生死的英雄气概、大气凛然的英雄豪迈,甘为平民打抱不平、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的大无畏精神。片中,当五侠之首悍娇虎深夜狂奔,其余四子紧随其后,称要与其并肩作战与泰狼决一生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荡然侠气。
中国式的哲理。
片中的一些台词深入浅出,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和哲理色彩。尤其是睿智的乌龟大师,它说的很多话都耐人寻味。在桃花树下,乌龟大师对浣熊师傅说:“我不能强迫这颗桃树何时开花,何时结果,我只能等它成熟。”好象在告诉我们,万事自有其自然成长周期,我们不能改变其本质,却可经过精心、耐心的栽培和呵护,使其变得更加优质,切勿“揠苗助长”,颇有欲速则不达的哲理意味。而它的那句“你的思想就如同水,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展现了中国人追求“气定神宁、海纳百川”的精神境界。乌龟大师还说:“昨天是历史,明天是还是个谜,只有今天才是天赐的礼物”,强调了当下现实的重要性,只有抓住今天,才能看清历史,预见未来。
另外,浣熊师傅在影片结尾时说的那些话也颇具意蕴:“你就是神龙勇士,你给这个山谷带来了平和”,“我还没有死,我只是在享受平和”,这道出了中国功夫的真谛——它的最高境界不是武功的高深、克敌制胜,也不是称霸和平谷,而是平和,即最为平静和谐的状态,而这也是中国人及中国社会追求的最佳状态,被制片人准确地把握到了。
阻挡阿宝梦想的鹅爸爸也说出了平凡的“真理”:“我私家汤的绝密食材,就是什么都没有,想让一件东西特别,你只要相信那是特别的就够了”,你要做的就是相信,完全相信。我觉得这也是对片中神龙秘卷缘何空白的解释,世界上最强的武功秘笈是自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潜能无限。
这些台词在撰写上都运用了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含蓄、深沉、深刻。
[Page: ]
三、 我们应该从《功夫熊猫》中学会什么?
《功夫熊猫》满载着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走遍了世界,也正是影片蕴含的浓浓的、意蕴深刻的中国味儿让其能够迅速走红,而从另一角度说它也充当了传播中国元素及文化的使者的角色。由上文分析可知,影片中展现的中国元素无一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表达的中国文化更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为什么这些本属于我们的东西被贴上了好莱坞的标签,并由他们成功地传向了世界,还因此赢得了满堂喝彩?为何中国早就打出了要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的大旗,最终却让美国人捷足先登,将其利用,并赚得了大把钞票?《功夫熊猫》成功了,而我们,应该从中学会什么呢?
观看《功夫熊猫》时,相信许多观众都有这种错觉——影片好象是由中国人拍摄的。因为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展现和中国文化阐释让人感觉是那样的自然而然,难见模仿、借用的痕迹,不能不称其为高水平。可见,看似与中国无丝毫瓜葛的美国制片组也应该是下了一番“真功夫”的。据了解,《功夫熊猫》导演本人是个中国迷,研究中国文化长达数十年,而这部影片的制作也花了长达5年之久,在这5年期间,他们曾亲自来中国生活,亲自到丽江、桂林等地区居住采景,并观看了大量中国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武侠片等等,足见他们台下的“十年功”。这些准备和努力反映的是什么呢?——好莱坞电影人制作电影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实地考察而非闭门造车式)。比起他们,中国的一些导演拍摄和制作电影似乎“速成”得多,据我了解,我国的大片制作一般至多两年,也本着宣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拿来现成的名著或曾经较为有影响力的剧本,诸如《雷雨》之类,将原来的主题思想照搬照用,无需进行思想的创新和文化方面的准备工作,只是让事件换个朝代发生,再换批演员,一部国产“大片”由此诞生。与好莱坞制作大片所花费的功夫相比,这些“大片”似乎草率了些,有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我认为好莱坞导演制作大片的严谨态度,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
另外,好莱坞电影的素材是来源于各国文化的,如电影《木乃伊》是来自埃及文化,迪斯尼出品的《小美人鱼》、《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改编自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寻找理查》《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则是改编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些影片都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中国文化内涵的处理上。以《功夫熊猫》为例,影片表层展现的是中国功夫和异域风情,其内核里包含着“勇气与责任”的励志主题,熊猫阿宝的成长,可以见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青年身上,这种情感和追求具有普世价值,有了这个思想基础,电影能够引起不同国度、文化、年龄的人们心灵共鸣便不足为奇。可以说,影片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几乎都被这样处理得“与世界接轨”,而这样具有普世价值的中国文化我们还没有让世界知道,而美国人却将其一部分发掘出来了。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曾对此问题发表过看法,他说:“尽管我们拥有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却难以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产业化,使之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商品。”“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期待和看法,我们了解多少?只要把我们与国外的契合点挖掘出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大有可为的。”这正是问题所在,其实“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的电影也不是没有借用过传统文化,且事实是大多都在翻拍、都在借鉴,甚至我们还曾借用过西方的剧本,拍出了一部“中国版的《哈姆雷特》”。然而,这些电影在我们看来似乎只是将原著原有的思想简单地复制粘贴,重复劳动,让观众感觉只是看了个热闹,而无从回味,因为对于影片的一些情节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观众大多已烂熟于心,导演们并未从那些精髓思想中挖掘出新的,能够与现实、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主题。那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留传至今,其本身必然也在发展着,因此,正像《功夫熊猫》里所阐释的那样,我们需要做的是关注其对“今天的价值”。
《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后,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认为它代表着美国的文化侵略,威胁了我国的文化安全。但我认为,好莱坞成功地将代表中国形象的符号传播给了世界,这个结果是无可非议的。因此,批判也好,抵制也罢,归于平静后,我们最应该做的还是反思反思再反思,学习学习再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