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鹏志与朱雄毅
深圳本土年轻设计师凌鹏志、朱雄毅组合力克建筑界“女魔头”扎哈等国内外设计界大腕,获得“中国·观澜版画美术馆及交易中心方案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
6月3日,正好是28岁的凌鹏志毕业论文答辩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他和搭档朱雄毅以“中国·观澜版画美术馆及交易中心方案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得主的身份向公众介绍其竞赛优胜方案。
紧张是显而易见的。凌鹏志的师兄、31岁的朱雄毅虽然不是第一次介绍这个方案,但是下来之后他承认,当时“脑子都是懵的,不知道自己在讲些什么”。
这两个以个人名义参赛的深圳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出乎所有人意料,打败了包括有建筑界“女魔头”之称的普立兹克奖历史上首位得奖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以及都市实践、筑博等国内外建筑设计界“大腕”;当然,也打败了他们供职的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送交的参赛作品。而这一点,也是此次竞赛引起争议之处。
为践行“设计之都”理念,培养和挖掘本土设计人才,促进国际交流,这次国际竞赛在参赛资格设定上降低了门槛,不设资质限制,允许未获邀请的机构和个人自愿参加竞赛,评审一视同仁。朱/凌组合正是凭借此点蟾宫折桂。不过,网上也有声音质疑他们与所在公司一起都送交参赛作品本身实际上是打了规则的“擦边球”。
获得第二名的都市实践主设计师之一孟岩大度地向两位年轻建筑师伸出了道贺之手。在回答记者的疑问时,凌鹏志说:“实际上这是两个问题,一是竞赛制度合不合理,二是设计本身出不出色。我们没有违规,质疑也有道理。”
朱雄毅和凌鹏志的设计方案
[Page: ]
初生牛犊
朱雄毅和凌鹏志的简历实在是简单,寥寥几行。尤其是凌,2008年毕业后至今一直在 CCDI中建国际设计工作。朱雄毅比他早毕业6年,算是大师兄。不过他们在学校的时间并没有交集。朱2002年毕业后也一直在CCDI工作,如今是那里公共建筑事业部的主任建筑师。
“我们当时听到竞赛面向国内外征集报名的消息,都很感兴趣。当然在公司层面我们有自己的任务、产值压力,有别的项目要做。所以只能利用个人时间,项目后期在做预算的时候,包括结构如何成立,公司别的部门有很多同事给予了支援。你可以看到,这个设计方案对结构是个很大的挑战。” 朱雄毅解释说。
凌鹏志在别的公司的同学听说竞赛征集报名的消息后,曾经动员他一起参与。“但是毕竟公司这边活也挺忙的,不大方便。但朱雄毅不一样,大家都在一个公司,讨论问题、交流起来都很容易。”事实上,最近一年,两人在四川省美术馆方案竞赛、中广核台山酒店等项目上已有合作经历。
“我们不会抱着不失败的心态去做这个项目。深圳类似的国际竞赛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像这次我们听说有扎哈·哈迪德、蓝天组以及都市实践这么多大师参加,很自然地就会把它当作一个验证自己的水平、能力的机会,可以说每个建筑师都有这种心态,这是一种普遍心理。”
当然,凌鹏志承认,方案出来后,“我们判断,如果有第二轮的话,应该可以入围。”
朱雄毅和凌鹏志的设计方案
[Page: ]
激活区域产生能量的建筑
朱/凌组合胜出的这一方案给评委冯越强的第一印象是“大师手笔”:“简洁、现代的建筑语言,以一种二元论的理念,采取直接方法,是对美术馆形式集中、纪念性的表达。”
冯越强认为,为城市设计美术馆往往是建筑师的梦想。“建筑学是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体,也是世界一体化和地域性的矛盾体。”他承认,扎哈的方案让他选择时备感矛盾。“从场地的适合性、地域上的特殊性以及项目本身的目标性看,扎哈方案属于那种纯粹的超大型的独立体,倾向于自我表现。加上她的方案在造价及技术性问题上存在一些难处,这是扎哈失意此次竞赛的三个原因。”
朱/凌去现场踏勘了两次。朱雄毅拿出一堆图纸告诉记者:“我们先后设计了多个方案,有分散的、集中的……最后我们考虑到这一地块需要一个刺激物,来激活区域,产生新的能量,如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和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
朱雄毅认为,建筑师必须关注场所。“空间是建筑的根本,建筑师不仅要注重空间的构成,还要注重构成空间的材料,建造的方式、逻辑;建筑的存在应与周边场地的历史文脉相关,和人的生活方式相连,因此场所的意义在于与使用者融为一体,跨越不同时段为人所用,哪怕是错用、误用。”他强调建筑师应该“用合理的方式,重新建立新的顺序,产生始料未及的使用方式和效果。”
朱/凌方案对观澜牛湖村原有客家民居和当地文脉的尊重是以一种新旧并置、产生冲突和对话的形式来表现的。“占地的极小化,不仅是保留了很多空地的可能性,其开放空间和历史痕迹形成的戏剧性和对话关系,可带动片区发展,引发新的场所精神。” 朱雄毅表示。
朱雄毅和凌鹏志的设计方案
[Page: ]
意外结果引发的思考
凌鹏志出生在湛江一个医生世家,如果不是因为高中期间看了一部介绍建筑师贝聿铭的纪录片,可能他现在已经是一名医生了。“当时看了他设计的中银大厦,可以说对我震撼很大,原来建筑形态可以这么美。” 从那时起,凌鹏志开始做一些建筑模型。后来顺理成章报考了深大建筑系。“深圳大学建筑系很多老师都是教学研究一体,有自己的工作室,这对我们的熏陶是很大的。”
入校不久,凌鹏志和几位同学发起创办了建筑组织A-SPACE,成立时会员达三百人,开设了网络版《A-SPACE建筑空间论坛》,不定期举办《半桶水》现场建筑沙龙以及《建筑体验》等活动。他的毕业设计以探讨传统建筑的现代性建构问题为设计理念,是当年对外公开答辩会上第一个答辩的学生。他说:“建筑的活力在于其时代的特征性……建筑的美学并不建立在形式和比例,而发生于新的工艺形式、新的社会现象以及新的场地特征间的结合上。”
这点倒是和朱雄毅的看法颇有几分相似。
深圳市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副处长黄伟文谈及这次国际竞赛时认为,“虽然结果有点意外,没被邀请、以个人名义参赛的设计师获得了较好成绩,但实现了初衷。”他以当年悉尼歌剧院从废标中“打捞”出后来实施的经典设计方案为例,说明“培育一个吸引好的建筑师参与的环境,打造一个本土设计师可以和国外著名设计师切磋过招,公平、公开、开放、包容的平台”正是“设计之都”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没有文化上、心理上的包袱,轻装上阵,思路上可能有点不一样,是用更现代的形式来组织设计,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朱雄毅和凌鹏志分析说。
或许,两个年轻人的“突围”会成为城市设计史上的标杆性事件?
有建筑界“女魔头”之称的扎哈提供的设计方案,被人戏称为“菠萝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