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大厦效果图,为图中最高的建筑
效果图
备受关注的国内第一高楼“上海中心”正式开工已半年有余,但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市人大代表季宝红心中,他最近向市人大常委会递交书面意见:上海的建筑设计市场为什么往往成为境外建筑师的“秀场”呢?
“上海中心”位于浦东新区小陆家嘴核心区,主体建筑结构高度为580米,总高度632米,共121层。它将刷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米、101层的纪录,成为国内新的第一高楼。它的设计者是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如同“上海中心”这般的大型建筑在上海已不鲜见,毫无例外的是,它们的设计者均来自国外——东方艺术中心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环球金融中心的设计者是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金茂大厦的设计者为美国芝加哥SOM设计事务所,上海科技馆由全球第四大建筑事务所RTKL公司设计,上海大剧院的设计者则是法国建筑师夏邦杰……这些大型建筑均耗资巨大、造型“前卫”。
改革开放以来,境外建筑师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理念,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警觉:一些人把概念性实验性的建筑设计“忽悠”到上海,由我们花钱将这些设计变为现实。对于所谓“世界第一”的盲目追求,越来越多新奇建筑出现在中国,出现在上海,不禁令人担忧,上海会不会成为境外建筑师的“试验场”?
内部效果图
中国的建筑方向应当引起思考
全球最大的200家国际建筑设计公司中,目前有70%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或者有业务活动。虽然无从查考这些境外建筑师事务所到底从中国赚走了多少钱,但有统计资料显示,外国建筑师从上海许多大型项目设计中拿走的方案设计费,要占全部设计费的近1/3。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郑时龄教授指出,要善待并扶持中国自己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曾历经磨难,在20世纪30年代终于争得了中国建筑话语权。国际建筑师能否代替我们找到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能否创造出具有批评意义的优秀建筑,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按节俭精神设计才会流传于世
境外建筑师的设计多追求规模庞大、气势恢宏,不乏稀奇古怪的形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表示,这些设计给建筑工程的承重结构在受力、构造上带来许多极不合理的地方,违背科学的力学原则,浪费大量钢材、水泥和资金,施工安装也很困难,并大大增加了结构工程在安全性和耐久性上的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工程师江欢成,近两年来大声疾呼:建筑设计不要以病态为美、不要一味追求视觉冲击,建筑设计也要讲究科学发展。
有人称这种建筑为“时尚建筑”。江欢成院士打了个有趣的比方:现在一些时髦女性,喜欢穿露脐裤,其实人的肚脐是最需要温暖和保护的。为了所谓的好看,让该温暖的不温暖、该保护的无保护,也许暂时会有那么点“视觉冲击”,但终究对健康是不好的。“建筑也一样,只有按照节俭精神设计,符合科学原则的作品,才会流传于世。”
在中国这样一个能源紧缺的国度,重视节能的建筑才更符合国情。然而,由境外建筑师设计的大型建筑不但材料消耗大、成本高,而且建成后每天的维护费用也高得惊人。比如:斥资10多亿元的东方艺术中心,装饰内墙的陶瓷挂片多达15.8万片,最高处达14.8米,全部擦洗一遍就要两个月;4700块玻璃幕墙“外罩”,每清洗一次得花费4万元。电费更占“东艺”全部开销的1/3,平均每天维护成本高达9万元。
模型图
“一城九镇”建筑风格是落伍的时髦
前几年,上海推出“一城九镇”城镇体系规划。在规划思路上,松江新城和安亭、罗店、朱家角、枫泾、浦江、高桥、周浦、奉城、堡镇9个小镇以“国际化”为理念,引进了西方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建筑风格:将松江新城建成英国风格,安亭镇建成德国式小城,浦江镇引进意大利式建筑……为了“原汁原味”地在上海再现异域风貌,竞相聘请境外设计师来沪设计。
但如今,这个当时的大胆尝试却遭遇始料未及的尴尬。当年呼声最高的松江新城“泰晤士小镇”成了婚纱影楼聚集地,一排排乔治亚风格和维多利亚风格的住宅、新哥特式教堂、乃至观赏性建筑丘吉尔铜像,无疑是婚纱摄影理想的室外布景。而罗店的北欧新镇,红色的尖屋顶在没有积雪的环境中无以展露斯堪的纳维亚的异国情调,反而在上海郊区显得有些落寞。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对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所作的讽刺:一种落伍的时髦。
专家普遍认为,上海“一城九镇”规划,其“国际化”理念并无不妥,但草率地拷贝外国建筑是对这一理念的概念化误读。未来的上海城市应当是什么模样?郑时龄院士认为,我们不能照搬西方“郊区化”、美国“新都市主义”模式。那些都是适合他们国家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任何西方模式都不可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重复西方社会曾经走过的弯路,寻找符合自己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