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深港设计师论剑 谋求更多交流与渗入

2009-10-19 7279 0
  

深港设计谁都离不开谁

深港设计师论剑,谋求在学术及商业上更多交流与渗入。

深港设计谁都离不开谁

  9月25日上午,深港两地设计师交流座谈会于深圳圆筒艺术空间举办,深港平面设计界大腕靳棣强、王粤飞、毕学锋等坐而论道探讨深港设计融合之命题。随后的10月11日,深港“融荟”展也在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大幕,从视觉层面向公众展示深港两地设计作品的区别与统一。

  在深港经济生活愈加粘合的当下,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深港两地共同面对的探索。从设计上来说,两地设计师均认同设计风格并无定论的说法,因而其不能成为区分地域的标准,并不存在融合上的阻碍。但在交流借鉴上,香港设计师却含蓄地表达出更愿意向西方和日本学习的意愿。深圳设计师普遍羡慕香港良好的设计氛围,将深圳整体设计环境的提升乃至达到与香港对称的程度视为解决两地设计融合的根本。

  1 香港商业设计的国际视野表现得更明显

  探讨深港两地设计风格究竟有无差别,就得为深港两地设计风格各自找到专属定义。但在深港设计师们看来,什么是香港风格、什么是深圳风格并无定论。

  “受特殊的历史经济环境影响,香港的设计是在没有政府主导、经济自由发展的情况下发展起来,很自然地把中西融会贯通。但也因此,香港设计长期没有统一风格,不存在一个主导思想,都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非常多元,没有主流风格。”香港设计师靳棣强告诉记者。尤其是最近二三十年,新媒体年轻设计师的出现,使得香港设计呈现出愈加多元的面貌,无法去定义香港风格。

  深圳设计师王粤飞也认为,深圳也很难定义自己的整体风格,更不需要去定义风格,“设计师应该强调个人的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在设计领域所做的探索应该以个人的独立意志为出发点,深圳设计师各有各的想法和特点,很难用风格去界定”。

  尽管两地设计师们都不认为深圳和香港可以定义出专属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深港两地文化、成长环境的差异始终存在,交流会上香港设计师更习惯用粤语发言也透露出一丝文化专属的意味。深港两地的设计虽无整体区分是否存在细微差别?

  “香港设计感觉比较时尚吧,他们比较偏欧洲和日本风格。”王粤飞表示,整个香港社会对设计审美的时态好于深圳,大众接受度和先锋度要更高。香港设计师朱力行承认两地文化的差异对创作题材和方向是有影响,并且认同王粤飞的看法,“香港年轻一代设计师确实很受西方和日本的影响”。

  “香港和国际市场结合得更好,深圳好的设计公司比香港其实还要好,当然平均水准要低一些。”深圳设计师曾军从商业范畴解释两地风格的差别,“两地的服务对象不同,香港比较实际,商业目的更加明确,深圳还有提高的空间。”

  “深圳在经济的强劲带动下,设计有足够的养分迅速发展起来,但相比而言,香港商业设计的国际视野表现得更明显。”香港设计师区德诚指出,在探索平面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问题上,包括设计师对个人和社会现象反思与专注的部分,深圳的设计空间里还是比较少见。

  2 两地设计融合,为何深圳去香港发展的案例少?

  与经济、生活来往的频密度不分上下,深港两地的设计交流很早开展,并且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1992年第一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我们就已经请到香港设计界的翘楚来深圳交流。”王粤飞介绍,如今香港设计界的头面人物基本上都在内地,当然他们并不一定都在深圳,“香港设计师对内地设计的参与是很积极的,其实深圳和香港的交流比与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紧密,非学术性和非正式的活动都很频繁。比如聚会吃饭,协会的晚会、周年party也会互相邀请。”

  深圳设计师毕学锋则用“谁都离不开谁”来形容深港设计之间的亲密关系。“上世纪90年代初包括我在内的深圳设计师就开始在香港拿奖,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的运作在很多方面都参考了香港设计师协会,‘融荟’展上都能看到双方互相合作的项目。”

  不过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如果说学术和非学术领域深港设计的交流呈现出双向性,那么在商业拓展领域则出现不对称的状态。香港设计师们不少在深圳开设有分公司,或承接深圳乃至内地的商业设计项目,但深圳却很少有设计公司开到香港,受访的深圳设计师们均表示未听过相关案例。

  “没有听说深圳设计师到香港开公司的事,学术交流层面肯定是有的,商业方面肯定不普遍。”曾军说。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深圳设计难以着陆香港?市场需求是原因之一。“香港市场这块蛋糕太小了,他们业务不多,也没有市场需求,有一小部分深圳设计师做到和香港合作了,比如华润的70周年庆,但这只是个别现象。还有市场成本问题,我们本身的业务就让人忙不过来,深圳的人工成本和办公成本又低,有必要花更高的成本去香港开设计公司吗?”不过毕学锋也承认,深圳设计师并不擅长和香港市场沟通,设计水平也不能打动对方,“香港也没有意识到深圳设计师的优势所在”。

  “这不光是深圳设计师在香港影响力的问题。好莱坞影响力大不大?中国政府会请他们来拍《建国大业》吗?这是个需要问题,香港东亚运动会有可能请内地拿过奖牌的团队来做,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奥运核心优势,只要欠缺就会有需要。”王粤飞告诉记者,香港请内地设计师去推广和邀标肯定有,但是香港也会有意识地保护本土设计创意,尤其是企业。

  3 深圳设计环境与香港对称才能解决融合问题

  在两地设计师的交流中,明显可以感受到深圳设计师们对香港设计环境的羡慕。“香港设计界职业精神强,做得很细致。”曾军将其归功于香港良好的行业规范。

  “香港设计市场成熟度比较高,行业规范确实好。协会和行业的规矩完善得多。无论是设计师准入制度还是反恶性竞争都比深圳规范。比方说契约的成熟度、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侵权和违约的情况都比深圳少。”王粤飞认为深圳设计面临更突出的问题是民众和政府对设计界认同的欠缺,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劳动的法律条款规范欠缺。

  “香港市场发达,协会和个体都管理到位,政府的政策支持很成熟,投入大、重视设计师。比如说邮票和亚洲大都会设计都找专门的设计师,深圳只有设计师自己主动去找政府。”毕学锋介绍,香港总共拿了2 .5亿给香港设计师协会,每年有4000万活动基金,2000万做国际交流,2000万用于香港办公活动。“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获得的资助不能比,资金很困难,最近我们私人一人拿了2万支持协会,这样下去对设计整体发展不利。政府要多做设计交流去了解发达国家是怎么做的。”

  因此,谈到深港两地设计融合的困难时,深圳设计师们将设计环境的提升乃至与香港对称视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商业平台不同、社会文化审美以及行业规矩都不同,只有两地基础平台对称才谈得上真正的融合。”王粤飞将深港设计师的团队合作看成突破障碍的有效方式:“深港两地设计师需要共同参与政府项目的服务,否则很难真正融合。深圳地铁设计和深圳大剧院设计的采购标底太低,很多香港人根本不过来做。”

  “需要政府扶持香港和深圳设计才能联系在一起。”毕学锋认为,设计作为一种商品没有阻碍,它需要的是政府投入、组织和打好基础以及设计师的积极参与。

  相比而言,背靠优势设计环境的香港设计师们在融合方面占据更多的主动权,拥有进退自如的潇洒感,在他们的眼里,融入深圳最大的障碍竟然是“普通话不流利”。“当然,内地的客户需要设计师给他们多一点设计教育。”朱力行说。


8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