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即将在温州、上海、东莞、厦门、成都5个城市主导建立国际设计中心。
商务部一位人士称:“预计12月份会正式挂牌。”
“国际设计中心”的成立主要是强化中国企业“设计”这一环节,把以前单纯的OEM转变成ODM+自主品牌,延长产业链。
“简单的说,就是一条产业链中,将以前国外掌控的环节尽量拉到国内来,把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很短的生产链条拉长。”他说。
接下来,商务部会针对国际设计中心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国际设计师的引进费用等方面。
顺势而生
OEM和ODM两者最大的分别,不单在名称上。
OEM产品都是为品牌厂商度身订造的,生产后只可以使用该品牌名称,绝对不可能冠上自己名称再生产。而ODM则要看品牌公司有没有买断该生产商产品版权,如果没有的话,生产商有权自行再生产,只要没有品牌公司的设计识别便可。
“中国的企业已经走到了OEM向ODM和ODM+品牌转变的阶段。”上述商务部人士说。
一个品牌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后,大部分都不再生产,甚至不设计。设计外包,生产外包,销售也还是外包。
以前的模式是,完全由对方出设计,中国只是按照设计生产。这种方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现在的模式更倾向于企业有一个大的方案,自己设计,完成后将样本给对方看,对方同意再下订单。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式,OEM+ODM。
于是,很多制造业企业和一些设计类的企业,都在探讨怎么为自己的品牌而设计,而不是说照搬照抄境外的一些设计。
商务部在一些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的信息资源并不对称。包括从政策、市场资源方面。目前,社会上并没有一种平台,能够实现把设计师跟生产企业和有关的市场进行对接。一个企业去打造这种平台又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
比如一些企业,他们要去聘请国外设计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和信息渠道,包括比较高昂的设计费;另一个方面,一些国际设计师他们也比较注重企业之间是否具有可信度。
在这种背景下,商务部提出国家设计中心这样一个概念。
上海模式
国际设计中心是由商务部牵头,各试点城市政府主导。
上海市政府、区政府和一个国际的团队,以及包括上海红坊集团、半岛1919在内的一些企业正在共同打造上海国际设计中心。
半岛1919的总经理邓刚,作为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的主要参与方向本报介绍了“上海模式”。
邓刚说:“我们会共同成立一个理事会,成立一个叫做上海国际设计中心的实体化的平台。”
理事会作为一个协调组织,用委托运营的方式去委托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去推进这样的工作。这个企业是由几方利益相关方组成的一个机构,它可能分两个层次:一个层面是代表行业、政府、代工企业的,主要是方向性的把握;第二层面就是操作层面,会有专门化的一个运营公司去运营它。
“国际设计中心本身还是一个非常新的试用体,在企业的组织方面,是以会员的方式还是其他的方式,要由国家的运营来具体的决定。会员是一种模式,契约关系也是一种方式,但是应该不会是简单的会员制。”邓刚说。
依据“上海模式”,国际设计中心的功能分四个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展览展示平台,作为一个信息的交流,不管是实物的或者是非实物的;第二,它是一个培训中心,将国际的设计师跟国内的企业之间做一个人才培训方面的嫁接;第三,它是一个类似于市场资源的嫁接,称之为市场咨询;第四,它是给设计师提供一个研发的物质环境。
邓刚与其他试点城市的主要负责方也有很深入的交流。
“设计中心有不同的切入点。”邓刚说:“不同城市的社会资源、需求也不一样。大家不可能简单按同一种模式去做。”
他说,每个政府对这件事情认识的态度以及推进的方法都不太一样。其他城市是否会采用理事会+运营管理公司这种模式还没有定论。据了解,他们好像也是希望具体化在一个园区去做。
“我觉得,国家是以一种向导的方式把它确立,参与的企业做整合工作,会有更多的市场可信度,而且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渠道的帮助。”邓刚说。
目前,上海国际设计中心正在跟包括意大利、上海、英国等专门做文化管理、文化投资的公司进行洽谈,并希望尽早把这个模式做成具体的案例。
四川家具商会秘书长荣煜伟对本报说:“国际设计中心对我们会非常有利,目前企业要参与的都很踊跃,不仅仅是进出口企业,做内贸的企业也很积极。”
他说,现在四川家具出口和升级就遇到这个瓶颈。因为家具不像别的行业,必须要有设计。做欧洲的单子,必须要有欧洲的设计师;做日本的,就要日韩的;做南美的,就要西班牙的。
他表示,“设计创造价值”这个理念企业是有的,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设备都是德国进口的,原材料也都是德国进口的,就是由于我们的设计差一些,所以我们就显得差一些。平面设计差一点点,包装设计差一点点,产品设计差一点点,各项都差一点点,加起来就差得很多。”荣煜伟说。
“如果我们把设计中心这只凤凰引进来之后,就有很多鸟围着它转了。我相信对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和品牌都有很大的提升。”荣煜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