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赛事 > 正文

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 专家痛批设计没个性

2010-02-04 3074 0


获金奖的设计作品《漆筷》。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旅游工艺品专业委员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昨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专家评审,共评出了金银铜奖共18名,全场大奖空缺。

  本次大赛围绕“为中国形象而设计”为主题,致力于弘扬中国元素,突出时尚特点。该大赛在去年9月至12月的征稿期间,共收到来自全国110余所院校和机构的1328幅作品。在昨日的评审会上,专家们分五轮对所有作品进行评审。最终由福建农林大学学生翁超的《漆筷》,和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的四位学生常峰、杜雨薇、高建、解振华共同设计的《云南大理扎染旅游纪念品系列设计》获得本次大赛金奖。此外,本次大赛还评出4名银奖、12名铜奖、60名优秀奖和120名入选奖。全场大奖空缺。

  据悉,这次大赛的优秀作品展将在今年5月的文博会上举行,届时还将出版优秀作品集。而本次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将有望推出市场。

【专家痛批设计没个性】:


  “虽然多数作品注重了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但共性大于个性,缺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作品。”第二届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评审会3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大赛评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何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纪念品是传达旅游当地文化信息的载体,但目前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本土特色缺失、旅游纪念品市场表现差强人意。

  此次大赛评委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山东省文联主席潘鲁生也认为:“旅游纪念品是对旅游地文化的高度概括,对于传播地域文化、促进消费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国内纪念品设计乏善可陈。设计人才不专、设计水平与巨大的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产业的发展。”

  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第二届全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以“为中国形象而设计”为主题,致力于弘扬中国元素、突出时尚潮流。自2009年9月启动以来,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110余所院校和机构的1328幅作品。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层层评选,最后评出12名铜奖、4名银奖,来自福建、云南的两位参赛者则将金奖收入囊中。

   “大奖是空缺的,因为水平比较均匀,找不到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潘鲁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体来看,参赛者都注重了中国元素的运用,色彩丰富、造型多样、工艺较为精巧。“但令人遗憾的是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共性大于个性。”

  “千品”一面,本土特色缺失

  事实上,这也反映出了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面临的尴尬。对于旅游者而言,他们希望在景区带回具有当地文化符号的产品。但事与愿违,游遍国内大大小小的景区,旅客会发现,旅游纪念品市场千篇一律,纪念品也是“千品一面”。

   “本土文化特色缺失是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的原因。”何洁说,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城市的旅游纪念品可以视为城市的“形象代言”。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耳坠、纽约“自由女神”钥匙扣、阿姆斯特丹“小瓷鞋”、东京的和服娃娃等。尽管国内名胜古迹众多,但提及代表性的纪念品,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还在于设计缺乏创意、工艺粗糙落后、没有纪念价值 。

  “纪念品本身的艺术性、纪念性和地域性对设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需要设计师对当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对消费者心理有精准的剖析判断。”潘鲁生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旅游纪念品设计专业,从事该项专业的设计师大都服务于平面、包装或者工业类别。“设计人才不专直接导致旅游纪念品设计水平无法提高,大多产品处于模仿复制阶段,至于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就更谈不上了。”

  大赛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旅游纪念品专业委员会会长刘子龙则认为, 国内设计版权维护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国内设计版权保护意识不强、盗版猖獗,好不容易设计出一两件好的作品,不出一个月,就会出现在国内所有的纪念品市场上。

  加强设计与市场间的联系

  潘鲁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旅游纪念品市场研究。据他介绍,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市场份额占到整个产业链的40%至60%,而国内旅游纪念品的市场份额平均不到20%。“旅游纪念品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令人遗憾的是,国内设计的发展与市场严重脱节,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潘鲁生认为,各地政府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工艺品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前国内的企业主要以加工外销为主,现在要转变路径,从以前的模仿复制、外来加工转向如今的“设计创意为核心、消费市场为趋势”。“这意味着,这些产品不仅仅是工艺品,还必须凸显、保持其地域文化品格和美学特色。”

  如何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带动国内庞大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是潘鲁生目前重要研究的课题。他表示,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充分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开发设计,还应该加强旅游、文化、艺术设计间的跨界合作。“以此实现对人才和资源的优化整合,设计出既能凸显地域特色又能顺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促进整个产业的完善和发展。”


33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