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赛事 > 正文

深圳设计用30年回顾展警示自身局限

2010-11-06 3569 0

  结束北京“深圳文化周”的活动之后,由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承办的“纪念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暨深圳平面设计回顾邀请展”将移师深圳,在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创意城市网络2010年深圳国际大会”上亮相。

  深圳平面设计回顾邀请展首次以时间为轴线,对深圳平面设计发展历程进行全景扫描和集中呈现。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策源地,深圳平面设计的发展几乎是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发展的缩影,此次回顾展与其说展示成就不如说对自身发展提出警示:深圳设计在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之后,如何转化为更丰富的产能,如何介入更多商业、公共项目,如何更大程度上去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

  展览或为中国平面设计史研究提供代表标本

  记者从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了解到,12月在深圳举办的平面设计回顾邀请展目前已经确定的活动内容有“G D C平面设计在中国”展重点作品回顾。这一由深圳平面设计师们发起主办的国际性设计竞赛,历经十多年已生长为华人设计圈内颇具分量的专业赛事,浓缩着深圳平面设计发展的脉络。此外,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海报设计邀请展也成为活动重点之一,组织、邀请港澳台及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开展以“腾飞”、“变化”“发展”为主题的海报设计。

  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常务副主席曾军指出,以往的展览都是零星的个展或是主题展,此次回顾展是深圳平面设计作为一个集体、首次总结性呈现,以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为主线,将这么多年来在中国设计发展过程中有过烙印的、被社会公众或专业领域承认过的个人、作品和事件系统展示出来,对于研究中国平面设计演变史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标本。

  从另一个角度看,此次展览也被业界认为是政治色彩与专业性巧妙融合的一个展览。曾军说,邀请展此前在北京“深圳文化周”亮相时,收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回馈。在政府主办的这样一个活动里面,设计被作为文化的代表、作为深圳某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特色产物,向公众去传达、去展示,反映了政府对于设计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得力扶持,对设计师而言是极大的正面效应。而深圳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之都”称号之后,今年12月首次成为“创意城市网络国际大会”的主会场,平面设计回顾邀请展的入列,无疑将再次促进深圳设计能量的有效辐射。

  “慢邮”元素引入展览,吸引公众参与设计

  据悉,在回顾邀请展期间,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还将举办“卅后卅”深圳30年设计邀请展,以“深圳30年”为题,不限创作形式,可以是平面设计也可以是手工制作、雕塑、建筑等。此外,主办方还将把参展作品印制在明信片上,供公众免费索取,在明信片上自由创作对未来的祝福和畅想,交给北京798“慢邮”工作室,邮寄给未来的自己或他人,藉此将设计推向更广阔受众。

  针对“卅后卅”邀请展引入开放式和“慢邮”元素,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毕学锋解释,当下的设计展示活动,仅仅靠举办一次竞赛、萌生一个理念、组织一场设计活动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作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联合国“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需要一些新的举措,例如把设计与公众熟悉、喜爱的生活方式进行对接、出版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杂志等,让设计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渗透到经济大环境和人们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

  曾军也表示,举办回顾邀请展是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做一个提示和警醒:在竞争激烈、文化多元、深圳不再一枝独秀的当下,怎么继续走下去?他说,就广义的设计范畴来讲,设计师能够介入的领域很多,除了平面还有产品、建筑等,设计应该对整个城市的建构和规划发挥更大的作用,更紧密地与产业转型相结合,让设计的价值转化成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运作的能量,深入影响城市生活的品质和态度。

  深圳平面设计师黄立光则针对设计师群体本身发表了见解。他指出,深圳平面设计的起步比国内很多地方都早,但是随着信息一体化,地域的界定变得越来越模糊,大家开始用国际化的方式去工作———可能今天的项目在上海,明天的项目在洛杉矶,设计作为某一个城市的文化优势将日渐式微,而遗憾的是,越来越多设计专业的海归倾向于去上海、去北京而非深圳,因为奥运、世博这样的舞台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机会。黄立光说,深圳在文化的多元化、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走得稍慢了些,深圳设计师除了本专业之外,眼界还不够拓宽,涉猎还不够广泛,还不具备多方位的工作能力,而事实上哪怕只是外语水平稍逊,都极有可能成为提升整个设计水准的严重障碍。


38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