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好设计让人不易觉察

2011-02-28 5869 0

还读者一个光的穹苍:汉斯·君特·梅尔茨改造柏林国立图书馆

还读者一个光的穹苍:汉斯·君特·梅尔茨改造柏林国立图书馆

  汉斯·君特·梅尔茨(Hans Günter Merz)教授算不上柏林人,这位现年已经64岁,在德国声名显赫的建筑师本是土生土长的斯图加特人,甚至连建筑教育也是在斯图加特大学完成的。自从1981年在斯图加特建立了以他本人命名的工作室(HG Merz Architekten Museumsgestalter)之后,成功的项目便一个个接踵而至,最终在1993年他决定将工作室开到了柏林。

  经梅尔茨教授之手的项目多为博物馆建筑与室内,以及德国重大历史建筑改造与扩建:宝保时捷汽车博物馆、奔驰汽车博物馆、柏林老国家画廊改造工程、柏林国立图书馆改造、柏林国家歌剧院扩建,以及正在着手的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等。而在当今的德国甚至欧洲,唯有在柏林这样具备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才能有如此之多的老建筑的改造以及文化项目的兴建,这也正是这个城市能吸引梅尔茨教授这样的重量级建筑师前来开设工作室的根本原因。

  好设计不能让人察觉

  有评论家曾这么评价梅尔茨教授对于历史与文化建筑的处理:“他总能用内容上的精准和戏剧性的技巧让展品彼此相关,并能将它们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然而这位闲来喜欢钓鱼,无法忍受房间里面缺少了鲜花的建筑师是如此的评价自己:“我不喜欢过于戏剧化的设计。对于我来说,好的设计应该是不经意的,不让人能察觉的。”

  位于菩提树大街的柏林国立图书馆经历了20世纪初的战争,内院损耗严重。改造项目始于2000年,耗资3.7亿欧元,预计在2013年完工。据说它的设计理念来自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对于图书馆的设想——“一个人带着一本书走进光明。”

  图书馆主入口的大厅,是保存最完整的历史组成部分之一。它保留了大型的圆形拱顶,又在其外修葺了一个新的玻璃防护结构。这个玻璃穹顶之下便是主要阅读室。从晚上看,这个玻璃穹顶似乎是漂浮在一个庞大的基座上的发光体,甚或是比电视塔还要光亮的地方。即便从里往外看,光顶也是清澈可见的。据说,因为之前的内院和穹顶区域都不是很吸引人的眼光,所以才做了这样的处理,达到一个比描图纸还要透明的效果。

  培养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梅尔茨教授的团队经过竞标拿下的这个项目,他们的设计主题是“培养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最主要的阅读室大约就是建筑物整个前厅的大小,但是在平面上它不是常规的圆形而几乎成方形,层高比一层楼高。这样处理使得中央通道能够一直延伸到最北端。

  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这条极具代表性的“记录大道”——中央通道仅仅止于主阅读室。因为多萝西街北端的部分并不属于国家图书馆,而是属于旁边的洪堡大学图书馆。阅览室拥有如此空间,这显然是建筑师在现代建筑理念之下的对空间做出的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改造中将新与旧处理得非常明显。一旦有新的材料的填充,或者一旦有院子旧立面缸砖翻新,或者已经被损毁的建筑构件的填补,以及那些因为新旧空间相互之间关系的处理,这些配件都是崭新的。他们在改造中极少或者谨慎的去使用老的地面、地砖和栏杆。


65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