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在做2009年年鉴时,就以“变角”一词来解读平面设计师在发生的角色变化,他们纷纷从传统的平面设计跨界到空间、策展、影像、产品、时装等领域,许多设计师都说不喜欢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平面设计师的角色里。
李德庚:从一个领域转换到另一个领域是件挺危险的事情,其实我们最需要的是从其他领域吸取知识、营养,给予平面设计新的滋养。你有本事把其他的资源和营养带回到你所工作的范畴,我认为这才叫跨界,否则叫改行。比如有位我很熟悉的平面设计师就完全转变成室内设计师。
“文化广场”:他们的选择可能就是基于对平面设计未来走向的一个价值判断,完全改行的估计就认定“平面设计死了”?
李德庚:平面设计本身不会死,死的只是平面设计师、只是过去的定义。也许将来不叫“平面设计”这个名了,但它在传达视觉信息包括文字、图像方面担当的角色依然存在,只是需要知识结构的更新换代,焕发新的价值。
我们得从真正的社会需求,产生价值大小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我记得当年库哈斯在领取普利策建筑学奖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们沉迷在水泥沙浆中,建筑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会发展到2050年。作为社会建设的工具,平面设计跟建筑学一样,需要跟上这个时代,研究社会的进展,将自身价值介入到社会转型中去,帮助社会的改善与重建。
“文化广场”:深圳平面设计师群体在影响社会方面是不是会有更多作为?
李德庚:深圳平面设计协会尽管不如早年那么有影响力,现在可能处在低潮或说波型的谷底时期,但是它的能量依然不是任何地方的设计师协会可比拟的。他们早已意识到危机,不管是商业上寻求机会,还是呈现更好社会价值,他们在探求新的转机。
“文化广场”:深圳有在商业上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师,比如……
李德庚:只为市场、销量服务,他一定走不远。你看不论是库哈斯、苹果还是Facebook,其商业的成功,都是由社会研究作为学科思考转化而来。而平面设计则太“薄”了,它并非自身就是“薄”的,是这代人自己把它做薄的。请问,平面设计的触角伸至了不同需求、不同人群、不同层面吗?现在只有一个层面,就是为客户服务。
这不是别人看低你,而是自己看低了自己。现在平面设计最大的危机就在于所有从业人员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它急需引入新的内涵,扩充学科厚度、广度。
“文化广场”:这也是您两年前策划了荷兰设计在中国的巡展并冠名为“社会能量”的用意?
李德庚:呵,对,我并不是荷兰设计的代理人,将荷兰设计介绍进来就是希望能给中国平面设计界一些启示,一是它基于全面性思考的学科厚度,二是为社会的全面福祉服务。中国的平面设计要从形式中跳出来,重新思考能为社会做什么、能解决什么。我相信就算这代人不做,下代人也会做的。
“文化广场”:您本人在做设计时会如何实践这些想法?
李德庚:我在尝试,比如做“社会能量”北京展的设计工作时,我们利用回收材料来做视觉设计,回避形式上的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