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创造:专利战略与国家科技竞争力
2010年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位居全球之首,但我们必须以冷静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制造业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尽管中国在2010年有2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并不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强国。中国制造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不高,中国的每一个劳动力创造的附加值为1790美金,但日本是中国的6.5倍,美国是中国的10.2倍;二是中国的创新能力不强,我们虽然是世界制造工厂,却处于国际生产链的中低端,有些甚至是末端。此种情况下,当代中国要进行产业创新,就要重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和实施专利制度。我们不仅应注重技术专利的数量和规模,更应考虑技术专利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要提高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拥有量。为此,我们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2010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总量达到1.7%,略微超出世界1.6%的平均水平,但是我们要看到创新型国家的研发投入已经占GDP总量的2%,韩国高达3.1%。
第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技术专利的获取是产业创新的第一步,专利技术产业化与市场化才是其最终目的。目前,中国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在25%左右,与发达国家60%以至于80%的水平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三,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在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仅40%左右。
二、中国创意:版权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当代国际竞争领域,国家竞争力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过去硬实力的竞争发展到软实力的竞争。软实力主要包括民族精神的凝聚力、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而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涉及到文化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应从文化活动的创新力、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等三个方面着手。有些文化学者认为,只有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但如果我们缺乏创新的活力,缺乏文化产品的传播手段,缺乏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民族的未必就是世界的。版权制度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制度,被称为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世界各国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中国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制造业的出口占据世界第一,但在版权贸易方面却是进口大于出口。因此,中国版权战略的实施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在当今的国际文化市场上,依然是欧美文化一统天下,美国占据了43%的市场份额,欧洲国家占34%,亚洲国家和南太平洋国家占19%,而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拥有3.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非常有限。
第二,注重版权产业的增长率。世界版权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每年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金,并且以5%的速度不断增长。在创新型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更快,英国为12%,美国为14%,而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的三十年,GDP平均增速达到9%,但我们的文化创业产业的增长速度只有5%—6%。
第三,版权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创新型国家的版权产业对GDP增长至关重要,美国达到25%,日本达到20%,欧洲为15%,而中国仅为6.7%。提高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举措是通过版权制度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三、中国形象:商标战略与国际品牌影响力
国家形象的形成,一是靠国家的外在面貌,二是靠国民的内在素质。培育知名品牌提升的是国家形象。在知名品牌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一个有生命力的产业,一个有经济实力的城市,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中国现在是商标大国,但远不是一个品牌强国。据统计,中国的商标注册申请量已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注册商标的总量已经高达320万,其中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占有20%,中国本土企业拥有270万个。中国的企业拥有的商标数量虽大,但世界知名品牌并不多。因此,实施商标战略,我们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扩大国际知名品牌的增长率。在2010年国际知名品牌500强中,美国拥有237个,法国拥有47个,日本41个,英国40个,德国25个,瑞士21个,而中国只有17个,没有一个中国品牌进入前50强。因此,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应该作为中国商标战略实施的重点。
第二,提升知名商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目前,国际知名商品约8.5万种,但90%的知名商品品牌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创新型国家拥有。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产品的消费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品牌的消费。品牌预示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展示着国家的外在形象。正如日本前首相在访问欧洲时说:“我的左脸是索尼,我的右脸是松下”。
创新造就未来,未来照耀中国,中国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