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品物流形:2011年米兰家具展作品
FUTURE TRADITION,是一个探索性的实验设计项目,余杭纸伞是其第一站,用现代设计方法重新定义传统手工艺,并尝试将其引入全新的领域。
在纸伞只能作为江南旅游景点纪念品的今天,2011年米兰家具展展出的系列家具设计“余杭纸伞的未来”,似乎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纸伞重焕青春的可能
陈琳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恐怕是绝大多数人对中国传统纸伞的共同记忆。
在纸伞只能作为江南旅游景点纪念品的今天,品物流形设计公司在2011年米兰家具展展出的系列家具设计“余杭纸伞的未来”,似乎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纸伞重焕青春的可能。“余杭纸伞的未来”共12件设计作品,其中3件为纸伞改良设计,其余9件家居设计均从纸伞制造工艺衍生而来。意大利家居设计杂志《INTERIN》的主编在观展之后,说:“纸伞终于走出了中国江南的雨巷,走向了世界设计之都米兰。”
“西方人对中国哲学、中国设计的接受和欣赏水平,超出了我自己的想象。”“余杭纸伞的未来”发起者、品物流形设计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张雷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还沉浸在这种被认可的兴奋之中。“当你走出国门的时候,才发现,中国文明和哲学有多么伟大和独特。我们设计师要做的事情,是让这种文明重新走到世界的前列,而不是停留在过去。”
邂逅余杭纸伞
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算起,余杭纸伞至今已有240多年历史。然而,当张雷邂逅余杭油纸伞时,刘有泉的纸伞作坊处于半停工状态,这种技艺正濒临失传。
去年8月份,刚从意大利回国的张雷带着他的同事,塞尔维亚女设计师尤奥娜(Jovana)去余杭的瓶窑镇山区考察。在西坞村,他们遇见了西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纸伞传承基地的负责人刘有泉。“今年65岁的刘师傅,之前已经花费5年的时间,在余杭地区寻找传统纸伞的工匠,希望光复余杭油纸伞的工艺。”完成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光是制作纸伞的工具,诸如劈篾刀、削刀、刮刀,就需要请铁匠师傅专门定制。刘有泉好不容易才在绍兴桥坳村一带找到老铁匠来打造这些工具。
整个纸伞的制造过程更为繁琐。在刘有泉的作坊里,要制成一把余杭纸伞,必须找齐五名师傅。63岁的房金泉专门负责伞骨制作。他会熟练地将毛竹锯成长短不一的伞骨,长的伞骨有17寸、21寸、40寸不等,最短的伞骨像筷子那么长。在刮去毛竹表面的青皮后,他还要劈伞骨。一把雨伞有36~40根伞骨。之后,负责制作伞斗的戴师傅会把每根伞骨一头削成方形,另一头则呈扁形。接着,由戴师傅的妻子戴师母进行辫伞。戴着老花眼镜的她,先要在小伞骨中间钻一道长约4厘米左右的槽,再在槽中钻上小洞。在短骨两头削扁之后,辫绳的一头就被穿在槽里,另一头被穿进了斗帽里。
一把纸伞骨架基本成形之后,糊伞师傅孙水根先要用纱线在伞骨架上横绕4道线,好让伞面在糊伞时有所支撑。糊伞用的是桃花纸,被裁剪成三角形之后,孙师傅用柿子漆刷透,再糊在伞骨架上。等到桃花纸完全干透,才能在伞面上刷一层桐油漆,钉上铆头,这样,一把朴素的余杭纸伞基本完成。之后,画匠会在伞面上绘上竹木花卉、小桥流水、江南烟雨等充满诗意的图案。
“做一把上好的余杭纸伞,需要一根毛竹、5根棉线、18片宣纸、36根伞骨,经历7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算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有泉说,“培养一个最初级的学徒工,至少要花费3年时间。”然而,让刘有泉失望的是,去年一年,除去在世博会中展示的30把纸伞,他们的基地作坊一共只卖出去20把纸伞。“每把都严格按照传统70多道工序制作,价格只有100到150元,但乏人问津。”
最初踏入作坊时,张雷感受到的那种萧条感,至今还无法忘却。“刘师傅跟我说,作坊里的几位师傅一年只有几个月有活干。几个六十多岁的师傅,其余几个月要么赋闲在家,要么出去唱戏消遣。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张雷、尤奥娜,以及品物流形的另外一名德国设计师克利斯(Chris)一头扎进了瓶窑的山区,一呆就是两个月。“我每天都拿着摄像机,把师傅制作纸伞的每个过程记下来。然后再跟尤奥娜、克利斯彻夜讨论,哪些可以改进、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又需要领会。”
通往米兰之路
用张雷的话来形容,余杭纸伞是第一次遭遇了现代工业设计方法的分析和再设计。
“我们的工作集中在解决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一个是纸伞的工艺水平相对落后,如何用现代材料和加工工艺改进。第二个问题,纸伞已经蜕变为工艺品,如果你在超市门口看到有人举着把油纸伞,你会觉得很奇怪。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和改良,让年轻人重新开始使用纸伞。第三个问题,纸伞的工艺如何应用到家具设计上,如何让这些传统工艺得以发散,这是‘余杭纸伞的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
“空”和“檐”的设计,正是让纸伞重返人们日常生活的尝试。张雷解释说:“我们用一种可降解的PC材料,替代了油纸,同时简化和细化伞骨,就做成了轻盈的‘空’。”而“檐”则是克利斯从中国瓦房的屋檐中得到了启发,调整了纸伞伞面的弧度,让边缘适度下垂,对遮风挡雨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为了确定下垂的弧度,克利斯做了大量的实验。
从伞面制作工艺上,张雷和他的同事也获得了灵感。比如,用高强度合成纸制作的储物装置,“纳”和“巢”的设计,源于纸伞的折叠工艺。作为吊灯的“无”,则借鉴了纸伞的形状,设计师用了禅意的手法,虚化了伞面的造型。
而像“旋”和“瞬”则得益于纸伞师傅的竹丝手艺。张雷说:“制作纸伞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种工艺,利用特种竹子的长纤维,配合细腻的刀法,就可以让极致细丝又旋舞起来。”
“让余杭纸伞从江南雨巷走到设计之都,只是我的实验设计的第一步。”张雷说,他接下来想做的,是为瓶窑的老宅进行内部设计,让老宅成为一个外表古色古香,内部却舒适现代的建筑。“当然,成本必须是普通人愿意承受的。我希望老宅也会像余杭纸伞那样,重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