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这位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四川小伙子,不到30岁就被全球豪华车三巨头之一——奔驰德国设计本部聘为终身设计师;宝马1系、奥迪A3的强劲竞争对手、上海车展上大杀菲林的奔驰A-CLASS概念车的外观设计就出自他之手。
张帆的经历很简单: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赴德国,在奔驰德国本部一待就是8年,从一名普通的设计人员到外观造型高级设计师。
张帆的经历又很不简单:曾经在名校执教与尚未确定的德国之旅之间纠结,最终为了梦想、破釜沉舟;曾经面对初入奔驰的莫大压力,无数个不眠之夜,一遍又一遍修改自己的设计直到满意为止;曾经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即斩获奔驰的量产车项目,很多设计师穷尽一生都无法获得。
在奔驰磨砺了8年的张帆在谈到设计时表示,设计本身是一个动词,要反复推敲,胶带贴线贴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基本都是家常便饭。一个好的设计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
[Page: ]
曾经的宅男 酷爱画画
很难想象今天面对媒体侃侃而谈的张帆曾经是一名宅男。
1975年,张帆出生在四川康定,四岁的时候随父母到了雅安。从小就喜欢画画的他经常宅在家里,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已经把水浒一百零八将画了一遍。
再大一点的时候,二维图画已经不能满足张帆了。张帆说,他曾经做过一个比较骄傲的事情就是亲手完成了一个布娃娃。不过,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布娃娃。单说这个布娃娃的盔甲,是用一些废的皮子料做底,然后把几箱的汽水瓶盖锤平,剪成大约
一直到高一,张帆才第一次接受了专业美术指导,一个从其他学校调来的专业美术老师组织了一个兴趣小组,也是在那时候张帆第一次开始画素描、画石膏,但就这样的专业培训也就持续了几周的时间。
高三报考志愿时,虽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张帆因为觉得美院专业课要求太低了,专业课还不错的他“觉得不划算”,最终报考了同济大学的工业设计。就在这里,张帆第一次接触到了汽车设计。
[Page: ]
酷派车身却配上了切诺基的格栅
事实上,张帆在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5年间,学得很杂,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甚至建筑设计都有所涉猎,张帆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从事汽车设计。
“因为汽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产品,”张帆说,车身的体量变化很多,所以你要找准车的透视关系,要表现出来这种透视关系和正确的比例关系很不容易。中国当时并没有专家能够提供专业的训练,所以画出来的车很别扭,像个麻花一样拧来拧去的。所以,张帆一直都是浅尝辄止。
真正跟汽车设计结缘是到第五年的时候。
当时大众指派了一个德国的设计师Kemens Rossnagel到上海大众任设计部部长,负责组建一个全新的设计中心。这位设计师是一个很注重设计教育的人,最终由上海大众出钱,他
张帆回忆说,整个项目他参与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从最初的认识车型开始,到画草图、侧视图、透视图,一直到最终的模型,可以说,张帆在这里完成了其汽车设计的启蒙教育。
不过,在一个汽车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张帆对汽车的认知还很粗浅。张帆的毕业命题是2005年中国的家轿。张帆的作品整体看起来像一个酷派似的车身,但这样一个轿车前面却放上了切诺基的格栅。张帆表示,“因为当时我脑海里面就是所有的这种现实元素的写照,当
[Page: ]
缘结奔驰 激动得心口钻心的痛
2002年,也就是张帆研究生第三年,一个对张帆职业生涯影响巨大、德国《Auto-motorandsport》杂志举办的汽车设计大赛开始了。此时,已师从中央工艺美院柳冠中教授的张帆在汽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已有了明显提升。
当年的竞赛主题是以本国为目标市场,设计一款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汽车品牌,并依托该品牌设计一款面向年轻人、体现未来发展趋势的车型。当时,张帆自创了一个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汽车品牌——“东胜(East Scene)”;从诸多中国元素中提炼出一个像反过来的S但整个形象又像一个蟠龙的LOGO。
说实话,张帆说,当时的设计手法和表现能力都还比较稚嫩,车型设计本身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东西。不过,他在提炼与展现本土文化方面的能力却表现得很突出,最终获得“最佳品牌设计奖”。更重要得是,张帆的设计引起了奔驰设计本部一位高层的关注。“他当时主动走到我面前问我毕业以后有什么打算,愿不愿意到国外的公司工作,我当时根本不相信。”张帆说,后来还是别人点拨我,说这说明他们对我有兴趣,我这才开始给奔驰投简历。
这个过程持续了近1年。这1年中,没有奔驰方面的确定答复,而表现优异的张帆在40多个硕士、博士中脱颖而出,成为仅有的三名留校生之一。是继续等待不确定的奔驰之约,还是成为一名当时已是清华美院的教师,张帆很纠结。但最终,他选择了破釜沉舟,选择了坚守自己的梦想。
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年的煎熬,张帆终于等来了奔驰德国总部的聘书。“那一刻真是欣喜若狂,所有的等待瞬间释放,心口竟然有一种钻心的痛”,张帆有些激动地表示。
对于缘结奔驰,张帆认为,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多参加一些竞赛,理论结合实际是非常重要的。
[Page: ]
这个行业很残酷
尽管是清华美院的高才生,但初到奔驰的张帆还是有一种“忍辱负重”的感觉。在一个专业、尖端的领域里,自己完全是个蹩脚的新手,连对汽车设计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在奔驰的第一个项目评审过程张帆至今仍记忆犹新。在奔驰,每一次评审作品都会放在一个可以把车头1:1展示出来的显示屏上,奔驰内部叫做“Power Wall”。当时,张帆画了两张图,放大后与别的同事作品一对比,“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帆说。
初到奔驰的2年时间里,张帆不断跟自己较劲,经常一个人在办公室的角落里一遍又一遍地绘图,一次又一次地推敲自己的设计。张帆说,他有一个自己的策略,就是一步一步地走,每一步设立一个目标。
对设计师来说,最能体现价值和成功的就是赢取量产车的设计。而这个过程要经过二维草图阶段、1:4的模型阶段、1:1的模型阶段,最终只有一个作品可以进入量产阶段。期间,会有上百个方案参与竞争。
张帆最初的目标就是能够选上一个1:4的模型。为了这个目标,张帆努力了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2年后,张帆赢得了1:1的模型,2007年底的时候,张帆竟然赢得了一个量产车的项目。
张帆说,设计这个行业很残酷,充满了竞争和优胜劣汰,每一个项目开始的时候有几十个设计师参与,每经过一轮就刷下一批,最后一个是唯一的胜利者。有很多设计师工作了几十年可能都没有得到一次参与最后设计项目的机会。
张帆无疑是幸运的。作为奔驰A-CLASS概念车的外观设计操刀者,张帆认为这款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的前脸。包括引擎盖上的两条轮线、从前车灯上发出去的线条、甚至点状的进气格栅设计都全部围绕着奔驰醒目的LOGO扩散出去。所有的线形发射到尾部的时候,通过中间刹车灯把两个C型的尾灯联在一起,像一个紧箍咒一样把所有的汽车后部扣住,前面是速度,后面体现自身的力量,是一个对比和平衡。整个设计不会感觉特别的刻意,整个都在一个很和谐的状态里面。
张帆说,这个车身的曲面光影变化非常丰富,线形也更加生动,更强调雕塑形态这种设计语言,车虽然静止的站在那儿,但你仿佛感觉到它有生命,有一个动感在里面,这将是奔驰未来的量产车更多关注的一个方向。
[Page: ]
设计是一个动词
有观点称,中国的设计缺乏中国元素,对此您怎么看?张帆说,中国的汽车造型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德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一件事物只有经过发展后的沉淀才可能带上本民族的烙印。目前,中国汽车工业设计只要放手去做就好,一次次的沉淀,一次次的完善,参与的中国人多了,研究的中国消费者多了,慢慢地自然就融入了中国特有的东西,做出的东西也必定就是中国的了。我觉得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一开始,也有很多人认为日本人的设计都是一些经过改动的抄袭;而今天,日本的汽车设计已经开始令人刮目相看,而且有着自己本身的特色,并开始影响德系车、美系车的设计。
事实上,全球的汽车设计正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我们传统认为美国的车子比较大、比较硬,很冰冷的感觉,像凯迪拉克,别克等等,而德国的车感觉就非常紧密,很有张力,很温暖。日本的车大部分给人的感觉是比较轻、比较薄。但这个也在变化当中,比如说今天美国福特也逐渐在走欧洲的路子,欧洲的车型设计上也部分体现出日本车的设计。但总体而言,我认为欧洲设计目前还是主流。
作为一名中国人,张帆多次谈及,国内的汽车企业给设计师工作的地位、空间、时间、经济方面的支撑都太少了。
一个好的设计必然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要反复推敲。设计本身是一个动词,并不是说设计就是画两张图,设计实际上是有一个想法,然后把这个想法再去完善,完善了之后看我们所支撑的条件够不够实现它,比如工程上能不能接轨、法规上是不是适合、造价上有没有超过预算、空气动力合不合适、人机工程行不行等等,不行怎么办?改。改成什么样?先改
国内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时间、空间给设计师做这么进一步的推敲,所以做出来的产品成熟度不会太高。
张帆认为,奔驰设计的成功是一个体系的成功。这个体系是一种工作方法、一个工作流程、是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是各个部门对于整体体系的理解和认同,然后在此基础上的密切协作。而国内,汽车工业设计实际上处在一个不对等的地位,在整个研发体系当中。他没有发挥出应该发挥的作用,说明这个体系有待完善。
在张帆眼中,汽车是一个具有“灵魂”的东西,张帆说,许多人都有个误解,认为汽车设计就是简单的设计出外形,然后将发动机、车轮等部位拼装,这不仅本末倒置,而且忽视了汽车设计的“精神”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