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著名设计师李德庚发出“平面设计死了吗?”这个话题,引发很多网站论坛掀起争议,最近由这个话题带出的同名书《平面设计死了》已出版,全书共50余章节,每一章节探讨一个平面设计话题,剑走偏锋,观点犀利,深入探讨平面设计之“死因”。这个争议源于有设计师说,现在中国的平面设计活动太局限,太多设计圈内部的交流,太多内部的展览,这些展览似乎与整个社会、整个经济能相衔接的地方非常少,于是他们把这些活动统称为“自慰”。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去做设计,那就等同妓女。
对于这样的争议,在读平面设计的大学生势必再度陷入困惑,深大艺术设计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大二生小艾的微博签名就很痛苦:“到底是我在搞设计,还是设计在搞我?”
不少在职平面设计师也在网上抱怨:“太累,加班加到崩溃,做到颈椎有病。”“只有低薪,没有提成,老板的话要听,但听了发现不是老板说了算,是客户说了算。”一张小小海报,一张DM广告有时要设计十几稿才能通过。更有的平面设计师自嘲宁愿改行去做销售。
中国平面设计走进了死胡同?专家称,这是一个过程,任何创意行业,都有遭遇瓶颈的时候。
[言论摘要]
设计三剑客:如果不迅速警醒就没有好下场
李德庚设计研究者、写作者、策展人、设计师,现执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李少波央美设计学院博士,2003年公派至丹麦设计学院做访问学者并担任视觉设计客座讲师,活跃于国际设计界,是著名国际设计师组织纽约TDC俱乐部和国际字体设计协会(Atypi)会员,其作品共获得50余项国内外专业奖励并被多家海内外博物馆收藏。
靳埭强香港著名设计师,曾出任香港设计师协会三任主席,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李德庚:我知道,用平庸这样的字眼来描述今天所有的平面设计并不公平,但就我们所从事的工作而言,如果不迅速警醒,并做出根本性改变,无论是对行业还是个人,下场远比平庸要悲惨得多。就我个人的观察,平面设计原有的知识与运作系统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进行系统升级已经无济于事,只能重新设定。如果你认为这话刺耳,那好,我借用一下Peter Bilak的温柔说法,他把平面设计看做是一个年轻的职业,认为现实领域和知识结构还处在成长和不确定的时期,因此会呈现出一种含混状态。事实上,无论你接受哪一种说法,结果都是一样的:你都需要把大脑中业已固化的关系切割开来(最好是弄碎它,如果可能的话),启用陌生的眼睛来看待本已熟悉的平面设计关系,以期能够重新建立与当下以及未来的链接方式。
我曾经听一位非常著名的德国平面设计师说过,他用20%的精力来做商业项目,挣到80%的收入;再用80%的精力来做文化项目,但只挣到20%的收入。这种情况在平面设计师中非常普遍,甚至成为了平面设计的基本生产模式:在文化项目中,设计师的创造力得到相对自由的发挥,作为作者的价值会得到更大的尊重,同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而在商业项目中,虽然设计师的创作相对受到限制,但报酬客观,可以让自己和家人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于是,平面设计师成为了两栖动物,文化项目支持他的精神生活,商业项目支持他的物质生活。
李少波:曾有设计师跟我说过,现在中国的平面设计活动太局限,太多设计圈内部的交流,太多内部的展览,这些展览似乎与整个社会、整个经济能相衔接的地方非常少,所以他们把这些活动统称为“自慰”。
靳埭强:那反过来说,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去做设计,算不算是妓女?
李德庚:一面继续在市场中做妓女,但另一面又极度憎恶市场,希望摆脱它的控制,或者转向文化项目中寻求自慰。这简直就是精神分裂。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市场,我们都呼吸着商业社会的空气。我们需要戴着口罩做平面设计吗?文化与商业是否相悖?这取决于设计师的姿态。我觉得有两个问题要想清楚:一、设计师是否承认商业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其实是文化人把商业当天敌,觉得商业中不可能养育文化,这是否过于武断呢?纽约时代广场的视觉景观完全是商业驱动的,但它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文化性。二、设计师是否积极地推进文化进入商业体系,发挥文化在商业活动中的价值?艺术领域在这方面做得就很成功。安迪·沃霍就是非常热爱商业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中充满对商业的崇尚与讴歌。商业是在与人打交道之际建立起来的体系,这跟平面设计是一样的。即便我们认为文化与商业之间有对抗性,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