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欣赏 > 正文

荷兰梵高博物馆新品牌形象欣赏

2011-07-04 5028 0

  1890年7月29日傍晚,梵高举枪自杀,死前他曾哀叹:苦难无尽。

  不知道梵高这句话,是对他自己的人生,还是对这个世界所发出的感叹。

  但此时,至少我们可以一首由美国民谣歌手Don McLean为纪念梵高而作的优美歌曲伴着我们读完此文,歌曲名为Starry Night

  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 )于1973年建成,收藏着梵高超过200幅作品及他个人的书信,每年有超过150万参观者光临,是荷兰最多人参观的博物馆(在全球排名第23位)。据说该馆常年播放着这首Starry Night的歌曲。该博物馆最近引入了新标志,新标志由当地的 Koeweiden Postma设计公司设计。

[Page: ]

  熟悉梵高作品的人都知道,歌曲名字来自梵高的一幅同名作品:

(1889,星夜)

  该博物馆的新形象采用了很多梵高的东西作为辅助及应用元素,包括那些充满特色的漩涡状笔触,他后期常用的黄及蓝色,并且在应用中还引用了他书信中的一些句子来构成。根据该馆的新闻报道:

我们新的形象的正方形的灵感来自该馆的里特维尔德式建筑,它就象是一个印记,我们希望将梵高的“品牌”的名字放上去,其“纹理”图案——我们公司新形象的一个元素,象征着梵高的那种特色的笔刷。

我们还通过引用梵高的一些句子使品牌形象象是在传达一个故事,如“绘画于我来说就象是一场梦,“我在绘画中希望能传达出一种让人慰藉的东西,就象音乐一样”。

黄蓝是图案的主色调,下方为延伸色调

[Page: ]

  我们可以看到,其所说的那种笔触,在上述《星夜》一画中我们已经可以充分感知,它象是一种不甘于沉沦的对抗,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也更是梵高内心的激情及挣扎的真实写照。

[Page: ]

  但这种风格只是在梵高后期作品中才大量呈现,在早期,在他拥抱色彩之前,并不是这种风格:

(1885,吃土豆的人)

  《吃土豆的人》是梵高第一幅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带着其故乡荷兰北方的阴暗风格。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笔触还略带笨拙, 但却可以看到这幅作品看到后期一些风格的影子。梵高受到米勒的影响,歌颂底层劳动人民,画中的人物,似乎显得肮脏,但他们在吃土豆的时候,表情是如此的庄 重虔诚,让人看到米勒的《晚钟》的影子,也是对当时热衷于画“迷人乡村风景画”的画坛的一种对抗。

  梵高绘画前,曾做过传教士,他对“拯救灵魂”的工作非常入迷,经常与那些贫苦大众在一起,甚至因为同情矿工,出于人道关怀,与矿工一道下井工作,还曾收留过一个一贫如洗的妓女,由于工作过于“狂热”,当地教会辞退了他。

  梵高从未接受过严格的学院派绘画训练——这对于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因为这使到他的画作在当时并不受人欣赏,但对我们后人来说却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只随着体内流动的热情来绘画,才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艺术之门。

  但其实,梵高自己也是一贫如洗,一生都依靠他的弟弟提奥的资助。他的书信大部分都是与提奥之间的通信,他的弟弟日子过得挺滋润,在巴黎做着画商的生意,梵高在绘画后经常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弟弟,但都无人问津。梵高虽然患有精神病,但在与他弟弟的通信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其实是一个思维严密、思想清晰的人,在被教会辞提后,他阅读了大量的雨果、狄更斯等著作,并对当时的各种文学作品在信中发表了相当有深度的评论。但文字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思想,于是他拿起了画笔,那一刻,他已经将近三十岁了。

[Page: ]

播种者

  在《播种者》一画作,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模仿米勒的同名作,但梵高与米勒的作品完全不同,图中的播种者,象是走在一条星光大道上,地面波光粼粼,象是耶稣走在水上的样子,呈现天堂般的美好。

  梵高后来去巴黎找他的弟弟,在法国,他经历了一段“学生”经历,因为他认识了印象主义的画派,于是他开始认认真真地画一些当时主流的印象画派风格的绘画。这段经历对梵高是重要的,色彩这个精灵开始在他体内发酵。在当地,他还认识了另一个边缘画家高更。高更曾经当过股票经纪人,后来炒股失败,于是便来个优雅的转身开始绘画创作——不知道中国的股市有没有造就出几个画家出来,按理应该是不少的。高更后来更是在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渡过了余生。

  1888年,梵高厌倦了巴黎的生活,来到了法国南部阿尔。梵高与当地的向日葵一样,终于迎来了阳光。

[Page: ]

(向日葵)

  向日葵象是一个药引,引出了梵高体内那骚动不安的能量。在这里,他绘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作品,那些起伏的山石,翻滚的麦浪,扭卷的云团,画中,无论是静物还是风景画,其颜色及笔触都如火焰般跳动。

[Page: ]

(1890,麦田群鸦)

  《麦田群鸦》蔑视了一切传统风景画的绘画规则,它没有透视,没有纵深,没有所谓的消失点,事实上,我们的眼睛只是随着他的笔触及色块在翻滚。它或许就是一张梵高的心灵地图,大胆的颜色,黄蓝补色对比所带来的冲击力,既给人一种压抑,但同时又带来一种极大的喜悦。这种只忠实自己内心体验的绘画,对后来的野兽派及表现主义绘画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的作品风格也不同于前期那些主流的印象派,他没有过多地迷恋在光与影的游戏中,虽然在归类上他的作品被称作“后印象派风格”。

  但不要说梵高不懂透视法,在下面这幅《夜间咖啡馆》中,就有着严格的透视法则,同时他已经非常擅于利用补色的力量,如主要的蓝黄,这里的红绿。

[Page: ]

  所以说,梵高是在有意识地摧毁以往的一切绘画技法。精神病或许更象是梵高作品的创作来源,事实上,在他发病的空档期间,他所绘的画总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我有时会觉得那些漩涡状的元素,有可能是他在发病时出现的一种幻觉。他在咖啡馆,可能在等着高更的来临,因为他多次写信让高更来阿尔与他一起绘画。高更后来确实来了,但矛盾也爆发了,在一次与高更吵架后,梵高在迷乱中割下他那著名的耳朵:

[Page: ]

  梵高与高更的矛盾根源是源于两者的人生观并不一样,梵高是入世的,热爱生活,充满激情,而高更更象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浪子,喜欢在寻花问柳中寻找灵感。

[Page: ]

37

[Page: ]

左为旧标志,右为新标志

  新形象的一些应用:

上图为装梵高作品海报的盒子设计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Page: ]

  对于梵高博物馆的标志,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有些人可能认为,文字标志过于简单了,没有太大特色,应该融入梵高作品的一些特色——这种思路是有点危险的。因为对于一个本身就是画家的标志来说,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简单的图案可以体现一个有着如此丰富内涵的特色的元素存在。最稳妥的办法就是采用文字标志——或者采用其固定签名形式。从这一点来说,其实原来标志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好,不过新标志居右的摆放使其呈现一种跳动的感觉,这一点倒也算是呼应梵高作品的精髓所在了。

  正如这个品牌形象所展示的,他们在辅助图案中却采用了梵高作品的最重要一个特色来表现,从其应用效果呈现出一种既特别又清晰干净的视觉效果。但,这些纹理虽然捕捉到梵高那种笔画的形状,却对于那种原画中力量感却远远不能触及。它变得温柔了许多,只象是一种精致淡雅的装饰花纹——这绝不是梵高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也是一个标志在表现另一种艺术形式时所面临的局限所在。

[Page: ]

  上图是梵高最后的一幅自我像。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幅画主要要研究“平静”这个主题。事实上,背景那些笔触仍然使我们没有感觉多少平静。但,梵高的脸上,确实是平静及坚定的。坚定的下巴及眼神,不理周围的种种扭卷状色块的冲击,不理红尘如何纷扰,他仍然镇静自若。

  梵高以他精神的苦难所产生的结晶,给后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及慰藉。他的自画像象是对自己永恒的追问。或许这个世界确实是苦难无尽的,但他的作品至少可以让我们片刻忘记种种的苦难,与他画中的色块,一同起伏。夜,因为星星的闪动而变得温馨,所以梵高的星夜,正是他对自己作品意义的最终阐述。

  从这一点说,分析标志的字体用得如何,其实真的不太重要。


55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