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在中国发起于高校,但被引导进入误区的也是在高校。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是没有深刻认识国情下发展的必然结果。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认识问题的存在及其原因。我是一个对于易经有点研究的人,所以很能理解与包容现在的糟糕状况。但是做为一名学者,看到这样的问题不得不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工业设计的功臣毫无疑问的归功于张福昌教授与柳冠中教授,设计武林号称南张北柳,张福昌教授建立了国内第一所设计学院。这是第一代设计人,他们从国外引入了工业设计学科,扩大了工业设计学科的认同度,这种贡献功不可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步伐,创新理念不断出现,从经济学领域发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进工业设计,于是学者就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理论说工业设计就是产品创新。
工业设计是产品创新,多么美妙的一个名词,为什么这么美妙的名词在国内发展了几十年后出现的状况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是这个学科的问题,而是这个学科学者的问题。
我的观点,用四句并联语进行概括:学术进入“百家争鸣”;教育进入“鱼龙混杂”;实践成为“美丽谎言”;改革变成“时尚词语”,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重点。
一、 学术进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适应于文学与艺术,而不是工业设计。
举个例子:1+1=2,这个是有原则性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百家争鸣”推导1+1=3、4、5、6等等,那势必是违反了社会的一种约定俗成之公理。工业设计面向制造业而不是艺术业,它的标准就是产品如何成功开发,如何成功销售。高校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重点是消费群体,以及中国的制造技术水平。但如果将重点放在研究计算机与工业设计、文化与工业设计、感性工程与工业设计、用户体验、绿色设计等等交叉性学科,研究这些不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当前的需要。这种学术研究是完全偏离了实际社会的需要,中国企业目前最需要的是怎么样把产品生产出来少报废几副模具。坦白点讲,学者是最不负责任的人群,虽然我也是学者,学者通常为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就大吹大擂然后找企业来做实验。看到国外研究了些新概念,不加以论证就马上搬到国内来,然后就开始呼吁,而现实的状况是中国与国外的工业国家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13岁的孩子上研究生他还是个孩子,30岁的人不上研究生也是个成人,我们国家才发展了三十年,基础还很薄弱。我们学者真正要去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在我们国家这样的情况与时期下是如何进行提升,如何进行产业升级,研究点实际的东西出来。不要在那里说制造业落后就是因为对工业设计不重视,清醒点想想神五、神六没有工业设计不是照样升上天,飞船难看吗?里面的人机不合理吗?我想随便一个参与神五、神六设计的工程师对人机的了解都比工业设计领域的学者了解的透彻。
学术研究要有社会价值,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这样的学术研究国家就会重视。整天研究些偏离制造业实际情况的学术,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
二、 教育进入“鱼龙混杂”,打着交叉学科的口号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艺术院校基础的要往机械设计教育方向偏,机械院校基础的要往艺术教育方向偏,连计算机的也参与进来,最后就连经济与管理类的也进来交叉。这样的学科想法好不好?非常好,就如同共产主义非常好一样,但是共产主义不是现阶段的模式,现阶段还是适合资本主义。同样的,多元化不是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从企业战略角度思考,多元化是集团企业的战略而不是小型公司的行为。工业设计的现阶段虽然有着非常庞大的规模,但基本都是粗制滥造的培育工程,就跟山寨机的行为非常相似。这样的培育工程怎么能有理由与勇气说工业设计是产品创新的唯一出路?我听不懂,也无法理解,可能是我书读的太少了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准备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看看是不是可以改变我的观点。我非常佩服国家领导人的宽广胸怀,在面对这样的设计教育状况目前还给批出“高度重视工业设计“这样的四个字。我想这四个字可能有另外一个层次的含意,那就是希望告诉这些从事于工业设计教育的学者们引起高度重视,不要再继续搞这些粗制滥造的培育工程。
艺术基础的院校如果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就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也可以。让你的学生成为一位非常有概念想法的设计师,这样就业也不是问题,因为大型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他们需要一些概念的研发,结果却与机械结合搞的学生从事于创意也不行从事于机械也不行。机械基础的院校,如果抓住自己的核心优势,培养从事于改良设计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毕业就比纯机械的学生有优势,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最大需求。结果与艺术的结合,脚踩两条船踩了四年出来后发现没有可以歇脚的岸,苦海无边改行是岸啊。
三、 实践成为“美丽谎言”,利欲熏心不负责任,砍着实践教学的旗号,让政府,让学校投入资金建设工作室。
建设设计工作室不从事于教学实践的研究,而是忙着到社会上去拉企业的项目来做设计。为了给自己创造“外汇”,于是就编造了个美丽的谎言,对内就宣称“让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对外就是说“我们是专业的设计研究团队,有丰富的师资力量。而其本质就是借用学校的工作室资源与学生的免费劳动力,极为不负责任的开始给企业做产品设计。找几个国外的产品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随便抄一抄,把效果图渲的漂亮一点就塞给企业。然而在没有企业实际设计经验的基础下,此时所设计的产品只能带来视觉冲击力,而很难满足制造要求,企业拿到这样的效果图骑虎难下。
一方面企业付了部分设计费用,如果不使用觉得不合算,如果用,发现要想把这张漂亮的效果图转换成可生产制造的销售产品困难重重。长而久之,企业就慢慢形成了一种思维就认为工业设计就是画效果图。于是学者在陷入这样的困境中时,又开始提倡“新观点”,工业设计不是画效果图,工业设计是企业最高最核心的创新工作。在此我只能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当初就不要做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就不会形成今天企业家尴尬的认识局面。
做为教育者,既然你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那么就应该好好从事于教学,好好从事于学术研究,或者有时间就多到企业的生产、制造一线去学习锻炼。如果你觉得高校的收入太低,做教师的待遇还无法满足你的生活需要,那么我个人建议你还是换工作。要不自己去创业,要不就去企业,或者另选他处。
当前中国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师是普遍没有企业实际设计经验的理论教育者,而工业设计却又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这是一种矛盾,从哲学角度说是对立而无法统一,只有太极图的思想能拯救这样的悲惨局面,具体可以看我的另外一篇文章讲中国工业设计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四、 改革变成“时尚词语”,学者有时候是非常讨厌的人群,虽然我也是学者,但是我实话实说。
泡沫经济的产生不是农民也不是企业家,而是学者,因为学者没具体事情,于是就研究新概念新模式。现在流行改革与创新,于是就开始倡导教学改革、或者教学体制改革,这样喊没有错,而且非常对。但是问题出在喊这样口号的人不是企业的设计师、不是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而是这些没有企业实际设计经验的学者。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这些喊改革口号的人以什么为依据?大部分的依据是国外的,分析一大堆国外的理论然后推导一个结果就是我们需要改革。
改革需要符合国情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划,不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状况,不了解国家宏观发展趋势,不了解中国企业的现状,就凭着自己在工业设计领域看了几本设计的书就敢出来喊改革的口号,这种勇气是可佩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