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天天使用的汉字就像天天享用的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又让人使用得自然而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得到了更便利使用各种字体的机会。但并没有很多人知道字体的诞生过程,日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参观了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电子)字库业务部门,不仅更进一步地了解字体的诞生过程,也看到了字库产业在版权问题下岌岌可危的生存现状。
字库设计—— “铁杵磨成针”的过程
字库是书法在计算机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而字体的诞生源远流长,从汉字的发明以及传播方式的衍变、印刷方式的不同而逐渐变换,从碑帖到木刻,再到活字印刷,直至计算机时代运用电脑进行字体设计,每一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中华5000年的文明精粹。而其职能也从最原始的记录到可读、表意,演变到了书法的美学欣赏层次。
据方正电子字库业务部副总经理黄学钧介绍,字库的设计流程要经历以下几个过程,前期的创意阶段,会根据意图对字体进行风格设计,之后进入漫长的每个汉字的风格确认和制作阶段。据介绍,在计算机辅助字体设计软件出现之前,熟练字体设计者每天满额工作只能设计4个字,而在计算机辅助字体设计后加快了速度,即便如此,每个熟练的字体设计人员利用软件每天也只能设计20个字左右。而根据目前国家通用的字库开发标准,每个字库字数最少为6763个汉字,最多不超过2.1万个汉字,所需时间可见漫长。
以近年被公众所熟知的方正与徐静蕾合作开发的方正静蕾简体为例,在制作过程中,方正需将制作好的网格纸交给徐静蕾,徐静蕾需严格按照网格纸每天至少写200个字,完成后还交给字库设计人员审核,不合规范的发回重写。经过反复地修改和摹写,徐静蕾用了6个多月时间终于写完了开发一套字库所需要的最少的字数——6763个字。
[Page: ]
字库保护—— “柳暗花明”的进展
字库的诞生经历百转千回,诞生后却并不能为设计者带来想象中的利润。黄学钧介绍,新中国刚成立时,字模产业在国内属于战备产业,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字模厂,字模产业的产值曾一度达到60亿元,而现在,预计行业产值只有几千万元。字库企业也由几年前的10家~20家,骤减至四五家。事实上,现代信息社会中无论是行业还是个人对字库的需求量,都在呈几何倍数地增长,字库应用的范围也更广,但与产值数额相比较悬殊如此之大。这又不得不提到目前字库产业的最大威胁——盗版。
字库产业的利润受到盗版吞噬,但从技术手段上很难进行控制,对此,黄学钧表示,版权保护需要大众版权意识的提高,但是当字库企业还在为生存挣扎的时候,捉襟见肘的收支不平衡,令字库企业很难有大笔资金进行正版化宣传和呼吁。产业只有得到良性可持续发展,才能让用户使用到更好更多的字体。他建议,是否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对字库的版权加以保护。
不过,随着目前国家对软件正版化要求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正版化软件应用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对字库的正版化使用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方正电子通过授权使用模式也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灵活的价格体系。一年一授权,用得多授权多付费多,用得少授权字体少付费少,这更利于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在字库购买中最大化地降低成本,为其正版化提供可能。
[Page: ]
字库管理—— “他山之石”可借鉴
针对字库的版权各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方式。美国是用软件保护字库版权,欧洲国家有用专利规定进行保护的、有以字体外观为依据进行保护的,有采用著作权相关法律进行保护的,我国便是如此。日本也是字库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其用字体的质量和数量都高于我国,我国登记的字体有421种风格的字体,而日本字体风格有3000多种。并且在日本人们对于字体的版权付费意识很普遍,即使是个人用字来做贺卡也会买字体。
目前,字库的生产厂家都是民企,黄学钧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能够帮助字库产业的良性发展,帮助民企促进字库软件的正版化。因为,对于汉字的保存以及继续开发的行为,不仅仅只是一个商业的行为,更是保护文化瑰宝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