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赛事 > 正文

“De Sein:从战后到现代德国平面设计”展即将在香港举行

2011-11-12 17472 0

  “De Sein: 从战后到现代德国平面设计”这个展览,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德国平面设计发展,从海报、书籍、文字及企业形象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示德国在历经冷战、墙倒和两个德国统一后至今的平面设计历程。该展览部分展品来自德国海报博物馆Volkwang博物馆的收藏,其余作品皆来自设计师本人的支持。

“De Sein: 从战后到现代德国平面设计”于11月28日至12月28日在香港创新中心展出

开幕式: 2011年11月30日下午6-7点,香港创新中心
开幕式嘉宾演讲:Rene Gorhnert, Dr. Christian Bauer

Venue地点
InnoCentre, 72 Tat Chee Avenue,
Kowloon Tong, Hong Kong

Curator策展人
Jianping He何见平

Co-curators联合策展人
Amy Chow, Freeman Lau, René Grohnert
周婉美,刘小康,René Grohnert

Organiser主办
Hong Kong Design Centre
香港设计中心
www.hkdesigncentre.org

Co-organiser协办
Deutsches Plakat Museum im Museum Folkwang
德国Folkwang博物馆之海报博物馆

Catalogue published in 2011 by
hesign (Publishing & Design)
发行图书一册由hesign出版

Editor主编
Jianping He何见平

Design & Layout设计
hesign Berlin

前言
Preface

存在中的德国平面设计

  香港设计中心今年借“设计营商周”之际,邀请我策划一个有关现代德国平面设计的展览。“营商周”是香港政府资助活动,旨在扶持设计和商业效应的快速发酵,进而为社会产业链带来更多的能量。我一直欣赏香港,在设计上遵循商业为中心,以发挥商业的能量而间接激发设计的发展。在这点上,香港和德国不一样,香港更能不受设计史、艺术史、本土文化等因素的束缚,在设计创作上发挥了更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的力量,令香港以商业为核心从而形成自我的文化沈淀。

  在香港平面设计界,既有靳埭强先生这样以水墨、书法为表现手段,受到中国传统绘画,人文思想影响的设计作品;也有陈幼坚先生这样融汇中西(也有深厚的日本文化理解)大量设计作品;还有象石汉瑞这样,以西方文化为核心思想的设计。请注意,这三种不同的风格是同时并存的,这是香港的特色,也是魅力。石汉瑞曾喻为“跨文化设计”,这种跨文化的威力巨大,它带来了社会繁荣和商业的长足发展。

  它不同于德国平面设计。德国平面设计,可以按时间为线索,分得清清楚楚,就如战后的乌尔姆造型学院后是汉斯·赫尔曼引导的卡塞尔学院;然后是金特·凯泽, 冈特· 兰堡 , 霍尔格·马蒂斯, 佛瑞德· 格林蒂乐这些为代表的摄影蒙太奇手法的设计风格;乌韦·勒斯的Typo风格;墙倒以后的王翰尼的插图风格和cyan的字体编排风格等可以作为典型。

  第二个特点,德国平面设计可以清晰地区分CI/信息设计和海报/书籍设计两个脉络,前者更多实际商业案例,后者更多文化范畴的工作。奥托·爱舍,安东·斯坦科斯基, 库尔特·魏得曼和埃里克·施比克曼无疑是前者,赫尔曼, 凯泽, 兰堡, 马蒂斯, 勒斯和cyan等则将大部分工作精力投入在文化活动的海报设计上。当然也不是那么绝对的,比如皮尔·门德尔,除了他大量图形语言精炼的海报佳作外,也设计过大量如“IF”,“SIEMENS”等标志。

  德国设计不同于香港的第三个特点是学院派特色,德国知名设计师除了受到大学专业教育外,又几乎全部任教于大学。大学教授在德国是一个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工作,大学教授也是公务员,教职终身制。虽然它的报酬只是香港教授的三分之一,但在香港,知名设计师,最多只是客场任教大学。忙碌的专业工作,也不允许投入大学授课这第二份工作。设计教育和实践结合,似乎在德国更被看重一些。

  “De Sein”这个展览,我一开始,就想以哲学思考作为主轴,我把时间圈定在“战后到现代的德国平面设计”上,为的是和香港能有一些时间上对比,更具象表现德国现代平面设计。在设计作品类型上,也包涵CI、信息设计、海报和书籍设计三个大部分。这些作品更多按德国设计历史的时间为组成元素,它们其实是时代发展的见证。“De Sein”受惠于“Da Sein”(存在主义),发音更接近“Design”。“一切存在的都有存在的理由”,事实上,德国平面设计不但只是存在,它对世界的影响又是那么巨大的,它符合现代简约主义审美的需求,也符合机器大生产的功能性,它存在着并发展着。

  我总把德国设计想象成德国高速上的速度,作为唯一高速不限速的国家,速度的形成必须有高质量的车和道路建设,外加冷静的驾驶头脑。事实上,德国平面设计在一战后二战前,就以“制造联盟”,“青年风格”和“包豪斯”影响世界,当然“包豪斯”的全球影响是最深远的。

  风驰电掣的时代,全球化的科技,不知设计将驶向何处。

                                              何见平


198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