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设计名家 > 正文

“中国风”不是复古而是一种态度

2011-12-07 2137 0


汉字是很多设计师常用的设计符号

 
参展作品《减速》

  昨日,国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设计展“2011平面设计在中国”(下简称GDC11)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同时其外围展“回到中国”主题邀请展也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A3+空间开幕。

  本届GDC11旗帜鲜明地提出“影响中国未来的设计”口号,与“回到中国”遥相呼应,其用心显而易见。正如GDC11策展人之一、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孔森所说:“希望本届展览可以呼吁人们收回人们"学西方"的野心,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人审美意趣的作品来。”

  亦步亦趋,难脱“山寨”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近年来“中国风”成为各大国际大牌在市场上屡试不爽招数。而随着国际时尚潮流的风向转变,国内的作品也纷纷刮起了“中国风”。“但也许很多设计师并不是自发的。”孔森告诉记者,中国设计师最早是从西方获得启蒙的。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设计作品,有很多都还停留在模仿西方的阶段,不少设计都脱不了“山寨”的嫌疑,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具有本国特点的设计语言,如今狂热的“中国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模仿西方的产物。“在国际大舞台的背景下,中国设计师应该有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一味在“洋师傅”背后亦步亦趋。”
  “设计界长期以来对西方的模仿,原因有许多方面。”设计师王心泽在“回到中国”展现场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排在第一的原因,是中国设计师担心被世界潮流甩在身后的“紧张感”。设计对中国人来说毕竟历史尚短,人们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美化”阶段,而追随西方潮流是最保险的一种做法;第二,中国传统的东西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知识”而被现代人接纳的,跟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因此设计师在选择设计语言时,往往不会将其作为第一选择。

  用现代手法包装传统符号
  国际时尚界“中国风”的兴起无疑带给设计界一些新的思路,对中国设计界也是一种振奋。展览现场一位嘉宾告诉记者,“中国风”对国人优势明显,中国风的流行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而中国设计师运用中国语言也更得心应手。但挑战也不是没有:能否把握好机遇,还要看设计师个人的素质。
  GDC11的媒体评委王绍强总结,目前国内设计的“中国风”最常用的手段便是“提取传统符号”,比如青花瓷、京剧脸谱、汉字等。“可以说,单纯地堆砌符号已经是过气的做法了。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应该是具有中国人审美特性的,是内心所追求的一种态度。”他指出,所谓“中国风”并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将传统符号经过现代手法进行包装和转换,使之满足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并满足于创作目的,从而赢得市场认可。
  如何将传统融入当下生活?设计师用自己的作品说话。在“回到中国”展览中,设计师张雷和他的团队以余杭纸伞的创意设计现代家具,这些作品曾在今年米兰设计周中亮相,吸引了不少国际目光。在这些作品里,张雷将200多年前的余杭纸伞技术一一分解开来:他用糊伞骨的方法将宣纸用浆糊一层层糊起来并进行塑形,干透后的宣纸竟然如木头般坚固,而且具有了自然而前卫的气质。他还用劈竹条的方式,将竹子劈成纤细的“竹罩”,用来做灯罩。“这是一个探索性的实验设计项目用现代设计方法重新定义传统手工艺并尝试将其引入全新的领域。”张雷说。
  让设计师立足于中国进行设计,这是个系统的问题。着名设计师王序认为,要实现这一愿景,必须满足三点条件:“第一,重新建立专业系统体制与规范。第二,深耕式批判专业在中国的现状与展望未来发展的诸多可能性。第三,以东亚为核心的广泛交流,建立东方专业美学训导影响世界对东方文化的重新认识。”

  要风格,更要社会效益
  在展览现场,许多设计师在交流中也认为,设计不仅要有风格,更要看社会效益。GDC11的媒体评委徐巧诗便明确告诉记者,在做评审的时候,她几乎没有将“风格”这一说列为考虑因素。“跟产品的风格派系相比,我更看重设计师是否通过产品与用户达到有效沟通。设计产品如何解决生活问题?它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效应?”
  “与应用脱节”,是目前国内众多设计展事共同的弊病。由于社会对设计的认识刚起步,能应用于商业用途的设计,与专注于学术水准的设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沟壑,而在专业展览中获奖的,往往是后者。“今年情况也跟往年差不多,参展的大部分是设计师创作的独立作品。”王绍强说,“当然,这里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设计不是独乐乐,而是需要关注本土与用户审美,设计出符合生活美学的东西。台湾设计界曾提出"微革命",从细微处表现对用户的关怀。而对中国大陆的设计师来说,往往有"大"无"小"。”

  人文眼
  市井与时尚只一线之隔
  三年前,游走于深港两地的马来西亚华人设计师邢一顺曾拿着数码相机兴高采烈地与我分享他的“宝贝”。我一看,竟然是东门店铺中那些土气的招牌与霓虹灯箱,兴致顿时减半。他却耐心地告诉我:“可能正是你对它们太熟悉了,所以觉得很正常。但我却觉得它们非常美,因为它们每天都跟需求者打交道,它们是有生命的。”
  结果,从那以后的三年间,铁一般的事实慢慢推翻了我固有的想法:爱马仕推出的高级定制毛衣,不就是我妈小时候给我织过的款式吗?意大利皮包品牌Bagigia 推出的新款包包,简直跟俺衣柜里摆了十年的热水袋就是孪生姐妹!最让我心理不平衡的,还是LV的新款编织袋,我们家搬家时还曾经用过……在我们眼里土的掉渣的东西,在老外眼中却成为宝贝。
  中国有句老话,放在设计界也很有道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中西历史的差别注定了两类人群的审美观差异,在一个女性崇尚美白的社会里,你能指望一个中国男人爱上一个满脸雀斑的女性吗?近代以来,西方由于经济原因长期占据着世界潮流的话语权,因此东方纷纷仿效,将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的标签。但如今中国经济崛起,越来越多西方人觊觎着中国市场,并且顺应中国人的喜好开发出各类产品。这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如果此时,设计师还跟在西方背后亦步亦趋,也许就会失去争夺潮流主导权的最好机会。
  好的设计是有生命的,因为它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历史上有不少经典设计都属于此列。所以多留心我们的周围吧,也许今天的市井,就会成为明天T台上的时尚。


1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