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设计编译自然

2011-12-13 16803 0

  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带来建筑业空前的繁荣和建筑设计思潮的空前活跃。然而,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地扰乱着人类的正常生活,让我们无从安居乐业。于是,如何面对自然,怎样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重大课题。作为建筑师,如何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自然一词具有两重最基本的含义。在古希腊,自然是指事物自身具有的生长和运动的本性。在我国,自然被中国古代圣哲看作是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遵循的自身之道,而不是迫于外力的一种自生自成的本性。自然是遵循着自身进化之道连续发展的时空统一体,是一个组织进化的有机整体。

  在建筑领域,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无疑是一位伟大的先行者,率先倡导自然再现的理念。早在1940年,他就曾写道:“建筑师所创造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尝试用线把生活的过去和将来编织在一起的世界。而用来编织的最基本的经纬,就是人纷繁的情感之线和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线”。

  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自然光线,并使用自然材料,融合优美景色。既纯朴自然,又散发着迷人的诗意。他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使一代又一代建筑师关注自然界,研究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和谐唯美的意境和状态。

  与我们同属于东方文化圈的日本,其建筑界对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更为深入的研究。新锐建筑师石上纯也认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平等的,人类的生活应更具有自然属性。“作为一名当代建筑师,我们需要继续创造人为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智慧链接。这两个概念将更具现实意义,并且会对建筑师产生重大影响。这样的话,我想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界限就会被逐渐消除。群组建筑系统的建立将超越简单的城市概念,人造元素也将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从而与自然界相融合。”石上纯也设计的200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日本馆明确反映了他的观点。

  作为在建筑实践中持续探寻建筑与自然关系的中国本土建筑师,我们也得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设计一座博物馆。

  这是一座专门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配备的,以科普展示内容为主的专业博物馆。面对这样一个项目,我们首先将其定位成一个应该与自然融合,并实现以建筑创意表现自然之美,以建筑空间展示自然特色的设计作品。

  建筑最深刻的内涵是建筑师对自然的编译。创作过程中我们和地质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学习了相关的地质学知识。在我们逐渐通晓房山的旅游、地质、古人类等多学科知识的同时,用山川沟壑的形成演绎建筑体量,以形态的变化解释多次抬升的造山运动,以溪流峡谷比喻虚实相生的建筑空间,用本地材料表现地域文脉……这一切造就了坡地之上崛起的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它不只是完成了科普展示的使命,也充当了自然地貌的修复者和环境的梳理者。通过建筑师之笔,以一个万余平方米的建筑为主导,梳理了周边数十顷土地,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完整延伸的世界地质公园。在建筑师的心目中,数十年后,当建筑蒙上岁月的痕迹,当青葱的绿树与周边的果园和农田连成一体,人工已变成了自然,“生于斯,长于斯”,完美的融合终于成为了现实。

  作为纯粹的本土建筑师,我们希望从经史子集中汲取精髓。自然这一概念,首见《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里的注释本《老子想尔注》称“自然,道也”。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从革自然之妙,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自然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的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应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道法自然,就是自然的清静无为,只要让一切自然运变流行,不假造作,自由自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工设计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哲学思想。

  我们在自然中进行建筑设计,怀着敬畏之心与自然对话。在满足建筑所要完成的功能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同时,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达到共生,是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建筑应作为一个平台,一个人工与自然的互动平台,人类不仅动手创建这个平台,而且在这个平台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生不息。


191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