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根本之道:让设计不可抄袭

2012-04-09 2690 0

  接二连三的家具设计抄袭事件,几乎成为今年广东家具展最大的新闻,媒体疯狂地追逐事件的当事人,设计师高调地声讨始作俑者,事不关己的制造企业们却有些看似淡然,“领导们”依然官腔十足地表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待完善。那么,除了大家放在表面反复讨论的知识产权保护因素之外,是否有一些不易发现,而又深层次的问题值得关注呢?

另一个视角:中国消费者眼中的抄袭

  “如果卖的更便宜,你是否会考虑购买‘抄袭’的家具?“

  “抄袭的啊?会不会不太好啊?那会便宜多少呢?”

  看似没有“是否”的对话,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当前的消费者显然对家具产品的价格和品质更加关心。处于中国当前这样一个消费和生活环境中,要求大家对设计、对知识产权有自发的理解和认知,似乎还不合时宜。

  不成熟的消费环境给予抄袭者非常大的获利空间,价格因素主导的市场更是让这些抄袭品拥有了极大的产品竞争力,毫不夸张的说,追求更高性价比本来就是消费市场的基本规律,就如同当年的盗版光碟或是今天网络上无版权的免费资源一样,当前的中国消费者正无声地成为了抄袭者支持方。

  我们当然不能把这个“罪责”转嫁给消费者,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抄袭”那不过是一些人理想的构思,中国消费环境发展到“完全自觉”,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Page: ]

所谓“家具设计”

  事实上,我们都清楚,今天讨论的设计抄袭的不过是聚焦于产品的外观和基本功能, 在中国家具消费市场从卖方市场逐步过渡到买方市场的过程中,“家具设计”的概念并没有很好的进化和升级,尽管很多设计师和学者无数次谈及“设计”的广泛含义,但绝大部分中国家具的从业者依然局限于对“产品”的认知。

  显然,如果家具设计仅仅局限于产品外观或者功能结构,它一定逃脱不了被抄袭的厄运——这个技术门槛实在太低;而不健全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让抄袭成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的运作,毫无疑问,以商业盈利为目的的很多企业,必定不愿放过这么有利的“捷径”,抄袭则变得理所当然。

  我们无意、也不能通过简单的说辞改变如此大众从业者的认知,这也是众多专家和设计师苦口婆心后却收效甚微的原因,只有两种情形将推动整个进程的发展:一是各种利益开始与自己有关,譬如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深陷产品被抄袭的泥潭——或许绝大部分企业本身也一度在抄袭其他品牌,而一旦其发展到一定规模,产生了一定知名度的时候,他自身便将深受其害,自然有可能成为反抄袭的先锋了;二是当抄袭无法获得暴利,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瓶颈的时候,企业便不得不回到原创,开始注重设计。

[Page: ]

根本之道——品牌,模式创新,让设计不可抄袭

  与其期待知识产权体系的完善,对于企业来说,从自身设计上着眼,似乎更加实际。

  是否发现,现在的欧洲各大家具展,越来越没有东西可以“抄”了!难道这些在家具设计上如此领先的国度已经没有了创新设计?全然不是,而是西方的家具品牌与设计师们逐步建立了一种特别的设计体系,他们的设计不仅限于打造出一款美观实用的产品,还包含着产品置于整个空间中所营造的生活方式,甚至将产品本身蕴含的感觉与其品牌属性紧密相连,如此一来,产品本身就是这个品牌的形象,而一提到品牌便能让人们想象到其家具产品!

  不得不说,西方这种高超的设计手法,是将品牌属性与产品设计极好的融为 了一体,其传达给消费者的首先是一种理念,继而用产品、环境来匹配这种理念,构成一体化而又独一无二的设计。

  另一个极好的例子便是宜家,无数企业都称赞宜家的设计,但为什么没有大批的企业抄袭?即便是有那么一些效仿者,但也难说取得了成功,原因何在?

  我们假设,如果生产一件与宜家一模一样的产品,你的价格是否能和它一样低?就算更低,你又有什么样的渠道能很好的销售?就算建立了渠道,当你的品牌知名度还不够高,其能实现盈利么?是的,宜家用了一种产品设计+渠道建设+品牌打造的综合模式,让你抄袭时无从下手!

  或许,解决设计抄袭的问题或许并不在设计本身,当整个行业开始逐步觉醒,并逐步浮现出一些真正的消费者品牌时,我们便无需向今天这样闲谈设计抄袭了。


29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