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谷川逸子看来,即便这些年来设计了众多大型项目,但最令她得到成就感的还是入行初期设计的那些小型住宅项目。“当年请我设计住宅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成为了社长或是大公司的高管,但他们始终没有离开我设计的小房子,并一直对我的设计感到满意。”
作为日本著名女性建筑家,长谷川逸子1979 年建立长谷川逸子·建筑计画工房(株式会社)并担任负责人。曾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大奖、日本文化设计大奖、日本艺术院大奖、公共建筑大奖等多个奖项;出任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九州大学等院校的客座讲师,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是英国建筑家协会、美国建筑家协会(AIA)名誉会员。
此次长谷川逸子来到上海,以女性建筑师的角度探讨建筑与景观的关系。
自己的家,对开发商说“No”!
“住宅是所有建筑的源点。”这是长谷川逸子在演讲中多次提到的一句话,对此她在之后的采访中为我们作出了解释。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有着疾速的发展,大量的人口开始涌向城市,房地产商也因此建造大批集合式住宅。这些住宅千楼一面,没有个性也缺乏人文关怀,它们最大程度地满足开发商的要求,但绝不是居住者的。
不得不承认,这也正是中国目前城市居民的居住现状。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就曾精辟地指出:“中国人目前买房并不完全是在构建一个家,而更多的是在置业。”
这样的问题在日本70年代末得到了改善,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开发商逐利建造的集合式住宅说“No”。人们不再满足于生活在火柴盒一般的公寓中,而是将拥有自己独立的家作为目标。长谷川逸子正是在那个时期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始终坚信普通人的住宅才是建筑的源点。”长谷川逸子告诉我们,“普通人由于经济不宽裕,在建房时建材和基地都不可能是最好的,但对于房子的功能的要求却又是最多的。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一直找平衡,在预算、功能、材质等各个方面,非常考验功力。”
而这种重视即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并未改变,长谷川逸子表示:“现在东京市中心的高层住宅大都是中国人或其他外国人在购买,日本的年轻人则更愿意去近郊请人设计建造自己理想的家。”正是民众对住宅的重视,使得日本像安藤忠雄、妹岛和世、藤本壮介等大批建筑师都以住宅设计为成名作享誉国际。
长谷川逸子认为很多大牌建筑师所执着的公共建筑,其实在成本投入上非常厉害,很多设计理念的实现都是通过大笔的资金投入来完成的,而普通人的住宅则恰好相反。“通过花钱来实现设计理念并不是建筑师的主要工作。”长谷川逸子坚定地说道。
先去图书馆,再走街串巷
长谷川逸子认为好的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基地及所在城市的文化与自然特色。在这一点上她也一直坚持亲力亲为:“在刚到一个城市的时候,我通常会先去图书馆,像是中国和法国的很多图书馆我都去过多次。像我在上海图书馆就了解到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生活习惯。”
走出图书馆,长谷川逸子便会开始花大把的时间游走于城市的街道中。在谈到上海的街道时,这位温文尔雅的建筑师一下子活跃起来,“我最喜欢上海法租界那里的梧桐树,走在林荫路上,两旁的树枝犹如牵手观音一般,不管是夏天的还是冬天的,看起来都异常美丽。”建筑师也将她对梧桐树的喜爱表现在她的设计之中,在她为华鑫置业的设计中,梧桐树就被大量运用于公共空间的绿化中。
而对于上海的里弄,长谷川逸子也非常感兴趣,她告诉我们“里弄”在日文里写作“路地”,在东京市区就有不少“路地”。“路地是东京时尚与艺术的发祥地,各种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家都汇集于此。上海的里弄现在也开始往这个方向发展,相信今后会在文化创意方面越来越重要。”
好业主比好建筑师更重要
“目前的中国,相对于培养优秀建筑师,培养一批有专业性和成熟观念的业主更为重要。”这话说于两年前的世博会前夕,而讲话人正是世博会外国馆中最受欢迎的英国馆设计者托马斯·海瑟维克。不过遗憾的是,在之后的两年中,这位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并未能在中国大陆接到任何案子。
尽管建筑业在中国的发展超过了目前任何一个国家,但是不少开发商甚至很多城市的政府仍然缺少足够的认识,华而不实的所谓“地标建筑”依然随处可见。针对这个问题,长谷川逸子表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必经过程。
“所谓地标建筑其实多数是业主或者政府的权力、统治力的象征,而在这些建筑中,普通市民究竟能够获得何种益处?在这些项目中,建筑师不考虑当地的文化与需求,也没有很好的实现商业和公共的目的,而是任意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甚至可以说仅仅是满足自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