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深圳”展在展示深圳设计的同时,也不讳言深圳本土评论和教育体系长期薄弱的尴尬。
展览展出包括大运会吉祥物U U在内的多个深圳本土优秀设计。
深圳本土山河水设计团队获多个国际大奖的《大生意》系列设计。
创意场
作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发源地的深圳,30年来,其设计成果、设计脉络、设计实力达到了何种水准和高度?深圳现在所拥有的设计元素、生态和力量能否与“设计之都”的称号相匹配?
这正是6月12日-17日,由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主办、关山月美术馆协办的“设计深圳·DESIGN深圳”首届深圳设计展试图反思、解答的核心问题。它以“天、地、人”三个篇章,将深圳30年设计状况按照编年史的方式做了一次历史性、集体性、全面性的整合,梳理了深圳设计发展的脉络,意在挖掘深圳设计业的潜在实力,彰显深圳杰出的设计力量。
尽管当下深圳,设计业态、企业、种类及影响力已经初具规模,但“设计”因子在深圳的普及和推广却难言理想,“设计”并没有融入到深圳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或许,在新的发展周期里,设计研究、教育、社区推广将成为深圳设计行业新着力点,这些薄弱的领域若能改进升级,深圳“设计之都”的名号或将更加名副其实。
城市与设计互相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深圳设计成就
步入关山月美术馆展厅,展墙上贴满了错落有致的“年份”标识,如同一条横亘深圳30年设计史的时间轴,将深圳标志性设计成果逐条列出昔日“三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在深圳设计教育中发挥过显著作用的高职院、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华侨城集团,都是深圳设计史上的重要坐标,它们被做成图片、文本、影像的样式在观众面前敞开,将深圳30年的设计大事件以点带面地浓缩起来。
透过这面动静结合的展墙,深圳设计行业的发展状态及格局分配,亦可窥见一斑。以“平面设计行业”为龙头,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玩具设计、工艺礼品设计、钟表设计、珠宝设计、包装设计、建筑设计、舍内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通讯设计以及软件设计等亦构成了丰富的设计行业阵容。
此外,深圳设计业与生产制造业紧密结合,培养大批优秀设计师和设计企业,并在取得“设计之都”称号后,政府连续出台一系列促进设计业发展的政策,深圳设计业的产值、附加值获得了更大的提升,“设计之都”的品牌和影响力初步形成。
本次展览策展人、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这样评价深圳设计的历史意义:“深圳设计所取得的成就是被这座城市所决定的,被深圳独特的体制、城市观念、精神追求和深圳的区位、业态、市场环境和专业氛围所决定;同时,成长于这座城市的深圳设计又积极地参与到对这座城市的"设计"之中,参与到对这座城市的产业、环境、生活品质的全面介入和改变之中,深圳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深圳的城市特质,深深影响了深圳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
这都是深圳设计的光鲜一面,它们使深圳具备了丰厚的设计底蕴和历史成果,但它们还必须找到新的生长点目前,与“设计之都”称号难以匹配的是,设计教育、设计批评、设计研究、设计理论这些令设计更具“后劲”的领域,它们对于深圳而言竟仍是十分薄弱的环节。
缺评论、缺师资,薄弱的理论和教育体系长期困扰深圳设计
由“设计深圳展”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深圳“设计之都”称号的成色如何?
深圳本土设计获奖、中标的消息频频现于全国各地各类文化盛会中,深圳创意企业、设计机构也打造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有影响力的作品遗憾的是,没有多少本土理论家、批评家为深圳设计提供舆论、文本、研究方面的支持。深圳设计,长期处于各自为战、理论缺位的状态下。一个优秀设计作品的背后成因、构思路线、创作机理等往往难觅成熟的文本来为之进行归纳总结、理论提升。
对这个“缺陷”,孙振华并不讳言。“设计作品、设计数量、设计构思等"可见"部分,深圳已经十分丰富,但对深圳设计产生更长远影响的设计理论、设计研究、设计批评、设计教育却比较薄弱,深圳也未能形成一支稳定持久的设计评论人才群、传媒群;而深圳设计的发展应当是以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后盾的,我们能否通过论坛、文艺批评、文艺舆论等方式来集中这些资源?”在孙振华的设想中,一个优质的“设计之都”,应当具备积极、热烈的设计批评氛围,有一批稳定、专业的本土设计评论、研究人才;有一大批设计行业的相关媒体、刊物、网络和发声平台。
“设计教育”是深圳的另一个痛处。在展览策展团队的印象中,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曾是最早将“设计教育”纳入课程、培育体系中的院校。但它们的早期尝试,却未能带动“设计教育”形成一股持久化、普及化的力量,没有标准化、专业化的设计教材和师资团队,设计界的后备力量及青年才俊也并不充盈,致使“设计教育”在深圳仍处于边缘化状态。
或许,只有建立一套具有深圳地域特色,将深圳多年设计成果梳理、集结起来的设计理论,并辅以更专业的设计导师、设计培训机构(学校)、设计宣传普及讲座等等,并经过长期的渗透和努力才能使深圳的设计教育,发育到与一个成熟的“设计之都”所匹配的标准之上。
展览将以长期流动方式渗透社区,提升公众对深圳设计认知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深圳并没有将“设计”的元素和因子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在深圳,很多民众对“设计之都”这一称谓竟然一无所知,这个城市里俯拾皆是的设计元素,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静悄悄地溜走,普遍缺乏“创意意识”的民众无法欣赏,也不能跟随城市的各种新颖设计展开积极、深度的互动。
本次展览的组织者们想到了使“设计”深入社区和基层的方法。
负责本展览视觉设计的知名设计师毕学锋告诉记者,本次“设计深圳展”全部采用活动展板设计,便于安装、打包。
“结束在关山月美术馆的展出后,展览计划在深圳各区的展览馆和各大工业园内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回展出,让"首届深圳设计展"得以在全市范围内"旅行",使展览成为深圳设计的"动力火车",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走进深圳设计。”
据深圳创意文化中心负责人透露,本次展览绝非“一锤子买卖”,当展览成果被“打包”到集装箱,沿着深圳各个区域(预计宝安、龙岗、南山、福田、罗湖等)流动的时候,还会根据当地所特有的设计元素有所调整。
“比如,我们巡展到宝安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该区一些典型的设计元素和成果吸收进来;巡展到南山,华侨城创意园、O C A T、何香凝美术馆或许又得到重点强调这个流动巡展的周期会持续很长,届时将会有论坛、社区讲座、社区互动等多个层面的"渗透",意在对民众的"设计意识"做一次深度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