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的设计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也在变化中,标志自然也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来满足消费者的变化。日渐强大的内销市场处处都蕴含着机遇,而企业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很显然,想要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进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品牌的归属感,更符合时代特性的新logo是最直接的方式。
人类社会的审美观一直在发展变化,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美”的定义也是截然不同的。纵观世界著名品牌logo的演变,我们似乎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的地方。
一、企业logo由繁化简
作为企业品牌标志,美感并不是第一位的,因为对美学的定义如瀚海苍穹,谁都无法设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然而有一个标准却很好衡量,那就是易记。让人过目不忘的的设计才是企业logo的终极目标。毕竟,对品牌认知的第一步,正是通过外部形象的认知。外部形象就包括品牌的logo、品牌的主色调、品牌的包装风格、以及设计风格等等。在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非nike莫属,一个简单的弧线勾,几乎成为了全世界的追捧对象。另外一个以简洁明了的形象征服世界的品牌,正是来自于IT界的苹果。
对于苹果logo的由来,有很多种流传。曾经的一种说法是说为纪念伟大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艾兰·图灵,艾兰·图灵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他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他还是著名的同性恋者,并因同性恋倾向遭到了迫害。图灵因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很多人相信他的死是有意的,并判决他的死是自杀。但是他的母亲极力争论他的死是意外,因为他在实验室里不小心堆放了很多化学品。这个传说看起来非常的动听感感人,但后来却被证实为谣言。
实苹果最初的LOGO在1976年确由创始人三人之一韦恩设计,只在生产Apple-I时使用,为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书的钢笔绘画。不过,牛顿徽标用了很短的时间,乔布斯认为该徽标过于复杂,不易复制传播,于是,在1976年由乔布斯决定重新指定Regis McKenna公关公司的艺术总监Rob Janov重新设计一个更好的徽标来配合Apple-2的发行使用。于是Janov开始制作了一个苹果的黑白剪影,但是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后来avov增加了六条彩色的、水平色条,这样就完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彩色苹果徽标。
苹果第二代Logo一直使用至1998年,在iMac发布时作出修改,变更为单色系列。2007年再次变更为金属带有阴影的银灰色,使用至今。苹果logo的进化史可以看做是一套标准的审美观进化史,从繁琐到简单、从多色到单色、从单一到富有层次感。不光是苹果的logo的设计由繁化简,苹果产品的设计也遵循着这套体系,更加简单的外观、更赋人性化的交互体验,最终使苹果风靡全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分辨出到底是苹果在适应这个世界,还是苹果改变了这个世界!
在经历了散热门等一系列事件后的惠普如今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威风,也许是渴望重新树立品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去年就有传言惠普将会更换logo,Moving Brands为惠普开发的新全球性标识,依旧保持了HP13°角的精神,将字母更加的简化,外围的修饰成分也都统统去掉,的确是很符合越来越简单的趋势,但惠普并没有买账,称其会依旧使用原来的标识,新标识的设计日程也未予公布。看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下面这幅图上的惠普logo还依旧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其实大多数品牌的logo的进化都是由繁华简的,因为这确实是跟随审美观的进化的一个过程。但太过简单的logo设计也可能趋于平庸,甚至让人看不出来它的logo属性。这样就显得有些华而不实了。例如Moving Brands为惠普设计的新logo,看上去质感不错,但过于线条画的设计并不能真正突出HP这个两个字母的本意,艺术的设计固然重要,但至少得让人能够看清楚logo所涵盖的信息。对于认识惠普的人来说,也许认真看一会还能猜到,但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惠普这一品牌的人说,也许会把只它当做四条竖线。
IBM以前的LOGO是比较繁琐的,1956年,Thomas J. Watson决定开始IBM的新时代,他大胆的改变了标志,看起来是微妙的变化,但新的标志看起来更加牢固更加有时代感。
变化的主要来源就是由Paul Rand设计的横纹,打破了原有固定的字体,因此,看起来标志有了变化,IBM并大力的宣传给了整个世界。
LG集团,1995年前称为Lucky Goldstar,韩国第三大公司,属下有44家公司,在全球有大约300个办事处和下属企业,所涉及产品包括LG手机、电视、数码影音、电脑办公及BSV液晶拼接屏。前身是乐喜化学工业会社,现在LG一般认为是Life is Good的缩写。LG logo的发展也是随着公司的名字变化而变化的。新的logo上面不仅有企业的形象还有企业的名称。左边的一只眼睛代表指向目标、集中性和微笑的LG企业精神。
Acer的logo也经历了几轮的变化
二、坚持,未尝不是一种创新
大多数品牌logo都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但也有一些品牌,他们对自己的logo始终“锲而不舍”。虽然可能变化字体,或是变换字母文字排列的方式,但总体的布局排版始终如一。这样的企业,可能是他们从成立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企业形象和品牌诉求,抑或他们当初并没有注重对于品牌logo的设计,后来就将错就错的一直保持了下来。但无论是哪种原因,也许正是这些品牌从始而终的坚持,使得他们在全世界范伟内,有了无数的忠实拥趸。
可以看到,索尼仅在品牌成立2年后变更过一次自己的logo,此后至今的50多年时间,除变换几次字体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变化。这样的坚持实属难能可贵。虽然如今这个曾经强大的科技帝国已经有被三星赶超之势,但在忠实的铁杆粉丝眼里,索尼产品一贯承载的高品质也如同索尼一成不变的logo一样,代表着一种永恒。
1975年创立的微软一开始不叫Microsoft,而叫Micro-Soft,并且在同年内换了一次logo。从1975年开始,微软logo中就一直有个很长得很特别的O,被员工戏称为“blibbet”,微软的餐厅甚至还有一款汉堡以“blibbet”为名。在1987年,新logo出现时,员工还发起了拯救“blibbet”的活动,但很显然的,并未成功。新logo中的O缺了一角,像经典游戏吃豆子(Pacman)中的角色,因此被称为The Pacman logo。后来的logo并没有新的变化,只是加入了企业不同时期的Slogan。
戴尔的logo变化也没什么新意 只是加上了一个“紧箍咒”和新的slogan
据传言,戴尔改变品牌logo的原因是因为戴尔与全球超过900家的创意公司有合作,这种情况使它的品牌执行显得支离破碎,戴尔发现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仅英文,就使用了超过15种字体,而且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和风格。2009年戴尔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它们与 Lippincott公司合作,赋予戴尔品牌新的形象及感觉。设计团队同时与字体设计师Jos Buivenga 后作,他在Museo字体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同时还引入更加明亮的的定制颜色(据说该颜色的印刷色采用特别定制的墨水,这种蓝色还没有在其它的色板上出现过)。经过一番兴师动众,上图右边就是我们看到的戴了“紧箍咒”后的戴尔新logo。
这个圆框为DELL这几个字创造了一个凛然不可侵犯的空间,在使用上确实有很多便利之处,但它也使原来那个E的第一感弱化了。多个香炉多个鬼——有时用来形容标志的调整挺恰当的,你增加了一样东西来解决一个问题,但同时也会带来另外的新问题。
无独有偶 intel也为自己的logo上面加了一个“紧箍咒” 也是想锁住自己的品牌价值吧!
2002年4月28日起,联想集团启用新标识,已使用了19年的英文标识“legend”将被新的“lenovo”所取代,更具独特性。
结语:由于IT工业毕竟还算是一门新兴工业,IT品牌的历史也不会像汽车、服装品牌那样拥有着上百年的悠久历史。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品牌也必定会走在时代和潮流的前端,相信随着人们审美观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发展,科技品牌自身的不断创新升级,logo这一代表品牌文化、品牌内涵、品牌气质的具象化符号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创新,吸引着你我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