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筷子”重庆国泰艺术中心、杭州“比基尼楼”、抚顺“大铁圈”……加上前段时间被称为“大秋裤”的苏州“东方之门”,各地一些外观奇特的建筑近日引来网友围观与热议。
事实上,近年来几乎所有标新立异的建筑都没有逃过网友的调侃:“开瓶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小蛮腰”广州新电视塔、“大裤衩”央视新办公大楼、“大铜钱”沈阳方圆大厦……
看过了这么多奇怪的建筑,网友“一步之遥_烬”说:“无力吐槽了。”
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我们应该怀有怎样的审美心态去看待这些打破传统形式的建筑?
一种声音认为,从大的范围来看,中国的建筑总体上是没有个性、缺乏创意的,以至于“千城一面”。网友“牛小面”说,中国的建筑在慢慢失去自己的个性,总是喜欢模仿,“而公众对真正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些建筑却又没有包容心。”
“中国建筑走过了火柴盒式、积木式的大一统抄袭模仿阶段,开始迎来个性化张扬创新阶段”,网友“阿玛兰妲Amaranta”说:“真正能够给后人留下我们这个时代值得记忆的和回味的,更多将是这些今天这些有争议的建筑。”
一位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告诉记者,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美学追求比例尺度的协调、体量体积的均衡、材料和质感的对比等。随着建筑技术和材料及施工水平的提高,非线性建筑的可实施性越来越高,建筑师结合计算机进行一些异形的推敲和设计,追求的依然还是传统的建筑美学。
“但是这种设计会被公众如何解读,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不会也无从考虑。”这位建筑师表示,由于出发点不同,设计师的本意往往会被公众曲解。
网友“西四屯新客”则认为,城市大型建筑审美是面向大众的,就像广告里说的“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所有的审美都是直觉的,不是理性的、分析的。应该由设计师去把握作品的被接纳程度,而不是靠人们积累知识来满足审美。”
此间分析人士指出,建筑的美与丑,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建筑有美有丑,这就和人有的漂亮有的丑一样,有多少美的就有多少丑的”,深圳建筑评论人贺承军认为。
也有观点认为,建筑的审美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演进的,当今被公众批评“突兀、雷人”的建筑,也许数十年后会被认为平庸、乏味。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曹万林表示,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安全;其次是适用,即建筑的设计要符合它的功能定位;第三才是美观,涉及到建筑外部、内部的视觉效果等。
“各个建筑的设计,都有独道的地方,对其的评价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曹万林认为,建筑设计作品要在发展过程中得到认可或者批判,“好的作品能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让人们达成一些共识。”
“对建筑的评价,我期待看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曹万林说,“审美心态,其实是一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