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平面设计师韩家英的个人作品展“镜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韩家英在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专访时表示,展览以设计师个体成长过程,“以镜呈像”折射近30年中国平面设计发展脉络。
谈展览:梳理与检点十年创作
与常规的展览不同,此次韩家英的个展并非单一的作品展示,包括海报设计、书籍设计、品牌形象塑造、装置艺术等多个门类的创意作品。此外,还展出了近年来韩家英在电影、文学等跨领域的新作品。
展览共分为“设计隐藏的本质”、“身份的缘起”和“视觉的解构与重建”三个部分。刚步入展览现场,两块巨大LED屏幕就吸引观众的注意,文字、数字与各种形状巧妙结合,变换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使人游走于独特的设计长廊中。“设计隐藏的本质”板块展出了一件大型装置作品《5000 50 500》。宽阔的展厅内整齐的摆放5排韩家英20年来搜集收藏的生活日常品,包括糖纸、粮票、卡片等。
韩家英生于五六十年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变化。“身份的缘起”板块试图通过他设计的作品,表现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平面设计所形成的真实脉络。
韩家英说,他早在十年前就有举办展览的想法,但是一直忙碌,很难有时间规划展览。这次展览权当是为自己的创作经历做一个梳理和检讨。
谈作品:因设计与《天涯》结缘
1990年,怀揣着设计梦想的韩家英毅然决然从西安辞职,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进入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一名平面设计师。
“第一次是设计万科的年报,当时还没有电脑,技术没有这么先进,我们只能在脑子里设想图案、颜色的运用,拿到香港打印出来。在拿到香港打印的那段时间里,我都是一种诚惶诚恐的感受,当看到自己的设计被印刷出来的时候,内心是十分激动和兴奋的。”
为《天涯》杂志设计封面,韩家英坚持了十年时间。“这是一段宝贵的历练和财富。”韩家英说,作为一个设计师,能够用十年的时间给他一个课题,让他持续思考和尝试、挑战,这是很难得的一段经历。
韩家英说,在做2001年系列封面的时候,他继续寻找文字的表现方式,并且希望增强对文字空间感的表达。这一年的设计中,他把报纸媒体上的股票信息包裹在灯泡、纸杯等日常生活用品上,从而构建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
谈设计:做设计“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中国平面设计师,韩家英认为自己的创作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韩家英认为从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意义上有平面设计师这样一个概念出现,在过去都是工艺美术、装饰等设计师,更加偏向于工匠的设计师。但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有巨大的改变和发展,社会开始对平面设计有需求,平面设计师这个职业才开始出现。“但现在中国的设计慢慢变成一个扁平的行业,谁都能干,真正设计的理想和状态很难实现。”
对于设计师的要求,韩家英认为需要具备两点,一是技法,二是概念。韩家英解释说,在中国,设计师技能的掌握还是不够娴熟,很多设计我们驾驭不了,即使我们工作了20多年,还是觉得有很多的东西做得不够出色,你的生活经历、你的生活背景没有系统地对设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了解,始终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就是中国设计师真实的状况。还有就是概念,想法、创意大家都会有,重要的是谁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把这件事做好。“做设计就是要矫情,要细致地去挖掘每个细节,这方面我对自己有很苛刻的要求。设计要具体的在每一个细节上体现,不是一个粗大、空洞的想法就能打动别人。”韩家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