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谈不上侮辱中国人的智商

2013-11-06 11792 0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



  近日,在苏富比香港秋拍上,曾梵志2001年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成交,成为首件过亿元的亚洲“当代艺术品”。对此,艺术批评家朱其直言不讳地批评道:“‘面具’系列是曾梵志最差的作品,这不过是国外杂志插图画的东西,插图画卖一个多亿,简直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商。”(11月3日《广州日报》)

  我以为,朱先生未免过于较真和言重了。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即便卖出再高的价,也侮辱不了中国人的智商。因为曾的这幅画作以1.8亿港元成交,并非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这个价才能卖出。也就是说,不是中国人商量后定下来的。花一个多亿买下这幅画的也非13亿中国人。说实在话,曾的画作,其实包括其他画家的画作,卖多少钱,与中国人半毛钱的关系也没有。它只是艺术作品在资本运作下的结果,是有钱者炒作的结果。

  现在,绘画作品能够卖出高价钱,并非真的是靠作品的艺术价值。比如,某电视台的主持人一大把年纪才去在画纸上涂鸦,可是就这涂鸦之作也能拍卖出好几十万元。说这画值几十万元是其艺术品质的结果,恐怕没有几个人能信。它能卖出不菲的价来,无非是有人捧,有人炒,有资本在运作。它与艺术品质根本无关。再说,一个没有艺术价值,或者根本入不了艺术的玩意,哪有什么艺术品质。正如策展人崔灿灿评价曾梵志所说的一样:“他不属于艺术史行列,甚至我从来没有将他纳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范畴中来考察。无论他的作品拍出多高的价格,都不过是资本行为而已。”对此事保持中立态度的艺术家满宇也认为:“资本运作纯粹是为了追求利润,当一件东西可以被作为金融符号来炒作时,其价格便具有偶然性。就像一盆兰花曾被炒到一千多万元,就像普洱茶开始价位很低,一旦资本进入便迅速飙升。曾梵志的这件作品拍出天价,也是同理。”

  在当下社会,从事绘画、书法等艺术工作的人非常渴望资本来“联姻”。因为一“联姻”就能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过上让人羡慕的小康生活,不,应该是大康生活。所以,当资本寻来时,他们欣喜若狂,一门心思的是如何让自个的作品能赚到钱赚到大钱,根本不顾、不讲作品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价值。如今不是有些书画家,包括有的名家像印刷机一样“创作”出一幅幅所谓的艺术品吗?不是有些人削尖脑袋弄一个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主席当当,为的是让自个的作品能卖出高价来吗?

  说句大实话,像某某的画作或书法作品卖了上万上万的钱,我们既用不着关注,更用不着气愤。因为在传统价值观被渐渐颠覆的当下,越关注越气愤倒是越帮了他的忙,他越有市场,越能赚到钱。我们要关注的是那些真正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批评也只是对那些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

【相关背景资料】《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为曾梵志极具代表性的巨幅作品,标志着其艺术创作的巅峰。此作画于2001年,是艺术家最备受推崇之「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此为长达4米、高2.2米的单幅画布创作,属「面具」系列最成熟时期的作品,完全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精髓。盖伊.尤伦斯男爵和米莉恩.尤伦斯男爵夫人于作品创作翌年旋即纳入其私人收藏中,一直珍藏至今。

   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取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同名作品,但这幅作品把所有的宗教人物换上了戴上面具的少先队成员,系着红领巾在桌前吃着西瓜。此作是对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的一种隐喻,红领巾代表共产主义理想,而原作中的犹大,则由一个戴着金黄色西式领带的人物饰演。对曾梵志而言,这代表着新时代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离弃。艺术家曾表示︰「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打领带是198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打领带无疑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的信号,而墙壁上带有中国书法笔调的挂画和桌上刺眼的红色西瓜则代表中国。《最后的晚餐》以恢宏的气势,捕捉了中国社会在1990年代经济改革时期的面貌改变,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关于 曾梵志】:



曾梵志,1964年生,武汉人。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画家。1990年在湖北美术馆举办“曾梵志油画个展”。1993年在香港汉雅轩画廊举办“假面 · 曾梵志个人油画展”;作品《协和三联画》获“九十年代广州双年展”优秀奖。1994年参加“首届批评家提名展”(中国美术馆)。1995年参加“1979年以来中国前卫艺术展”(巴塞罗纳圣莫尼卡艺术中心)。1996年参加“中国展”(波恩艺术博物馆)。1997年参加“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中国美术馆)。1998年举办“曾梵志个展1993-1998”(中央美术学院画廊、香格纳画廊)。作品多为瑞士、德国、香港及国内收藏家收藏。


133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