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ike Parker中风后的4天里,他度过了与家人的最后时光,于2月24日当天平静地离开,享年85岁。
被称为Helvetica之父,其实是公平的,虽然Mike Parker并没有亲自设计Helvetica字体,但是他让Helvetica字体真正流行起来。
大部分人说每当不知什么字体的时候,用Helvetica绝对不会出错。字体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赋予了词语某种特殊的色彩,类似于身份识别,传达出某种相应的情绪和氛围,而它被人识别的第一途径又是视觉系统。 Helvetica是一种理性的字体,它清晰、可读、直截了当,在风靡世界的57年里,它就是那样令人着迷地存在着。
你很难逃避或者漠视它的存在,因为它是那样的巨大。不信,你看。小至车牌、宣传单、餐馆、品牌标识,达到产品包装、政府部门、公共机构和城市交通系统,Helvetica无处不在。如3M、苹果、BASF、美国航空、American Apparel、BMW、Crate & Barrel、德国汉莎航空公司、Fendi、J. C. Penney、Jeep、川崎重工业、Knoll、英特尔、无印良品、雀巢、松下、Microsoft、三菱电机、摩托罗拉、丰田、Parmalat、三星、渣打银行 、Target、Texaco等数百间著名企业的标志都是使用Helvetica字体。美国华盛顿和波士顿的地铁和大众交通系统采用了该字体。新的纽约地铁也将标志字体从Akzidenz Grotesk体转为Helvetica字体。加拿大政府的联邦认证制度也使用了这个字体及其各种版本。
始于195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那个工业化赫然来临的时代,瑞士字体铸造商Haas决定设计一种新的字体,它既可以明确传达信息,又具有高辨识度及简洁、清晰的特点。而就在Helvetica问世后的两年,Parker以字体设计总监的身份加入Mergenthaler Linotype 公司,他的理想便是要推出一个能在不同大小背景下依旧能够出色表现的字体。在Parker的改进下,无衬线字体Helvetica高度适应活字印刷机器,被Parker持续推广。他领导了超过1000种字体,包括Helvetica,使它们分别入库,且很快成为字体一种行业标准。
Parker 将自己的名字通过字体抛向全世界,而他最初的职业道路可能是会去探索岩石和矿物。Mike Parker1929年生于伦敦,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他本来打算成为一名地址学家,几经周折后他又转向画画却发现自己是个色盲。从耶鲁大学毕业时,他获得的又是建筑和设计学位。真正开始接触字体,是毕业后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帕拉丁博物馆的一份工作。就在那儿,在大量的字体历史书籍中,Parker深深爱上了字体设计。
Parker不仅仅创造字体,世界上第一个全电子排版公司Bitstream、Pages Softeare软件也是由他开发。作为早期的文字编排软件,Pages Software还运行在乔布斯的NeXT电脑上。乔布斯回归后的苹果公司在原来的基础上设计出自己的文字系统,名字就叫Pages。
这里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无论你朝哪里看,出现得最多的,就是Helvetica。
Twitter早期的广告海报,使用的就是Helvetica字体
追溯至1959年,家居广告开始使用Helvetica:
设计师Tsuzu Nee使用Helvetica字体设计的海报。与Helvetica非常接近的一款字体是Monotype公司于1982年出品的“Arial”字体,尽管大部分人很难看出二者有什么不同,但Helvetica字体的字母a所包围的区域看起来像一滴眼泪。
虽然数不胜数的Helvetica字体是战后工业时代呼唤之下的理性产物,但当这种瑞士风格被推向极致,人们对于Helvetica的视觉识别,似乎已经丧失了一种高度的敏感。就像纪录片《Helvetica》的一段设计师采访中所说,“它们存在着,仿佛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它们就好像是空气、或是重力。”“而大部分人选择Helvetica,是因为它的无处不在,就好像我们去麦当劳吃东西,因为它就在那儿,街头巷尾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