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隽
消费是人们将生产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谈到艺术消费,就广义来说,只要是喜欢,都可以认为是消费,与价格无关。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约定俗成地认为艺术消费是用于装饰和欣赏等目的、价格较为便宜的艺术品。设计是艺术的普及和延展。艺术属于个性化的小众追求,而设计是面向大众的,优秀的设计让人们感觉世界美好。艺术通过设计进入生活,设计通常将艺术与实用消费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设计还是艺术,走进家庭生活是消费的重要标志。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高净值人群经历了“先比车,后比房,再比墙”的过程,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会促进人们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升级,看谁家墙上挂了艺术品,谁家墙上挂了有品位的优质原创艺术品。最近10年,伴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8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在一线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5000美元,艺术消费是业界经常讨论的话题。人们一直困惑,根据国际经验,艺术消费在这几个节点上应该出现井喷,而在中国的现实是,艺术消费快速增长并没有如期而至。在家居中,很多人可以花费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购入地板地砖、家具电器进行豪华装修,却不愿意购买上千元或万元原创的艺术作品,或者在购买时显得犹豫不决。
我们多次的艺术消费问卷调查表明,虽然最近几年观展人数持续增加,但是愿意花费3000元以上购买艺术品的人并不多。艺术消费与艺术品市场的乱象关系不大,因为艺术消费大多不存在真假和估值问题。收入增长和财富积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艺术消费和收藏,但是收入高不必定会有艺术消费。艺术消费除了与收入有关外,还与美育教育、见识视野、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有关。
但与此同时,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最近几年设计消费的热潮扑面而来。无论是“艺术北京”博览会设计馆面积的扩大,还是以“艺术引领生活,设计走进生活”为理念的上海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都将设计作为贴近大众、吸引百姓的主打内容,观展人数持续增长,现场人潮涌动。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在大城市的家庭装修中,设计已经全面进入家庭,设计师成为很多家庭的标配。消费者非常关注家装新材料、健康新科技、市场新时尚、人体工学设计等方面,对审美的要求全面提升。
最近几年家居中的照片墙的流行和普及,在家庭上装饰照片墙的家庭不仅有20岁左右的文艺青年,更有年过花甲的老人。照片墙接受程度之广,年龄跨度之大,普及速度之快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照片墙可以说是设计走进家庭的一种方式。今天的照片墙远远超出了过去的全家福的意义。主人与家居设计师一起DIY创意,构成了家居中最美好、浪漫、温馨的风景线,能够使全体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产生情感共鸣。不少家庭全家出动,选择风景秀丽的景区或者对人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请专业摄影师跟踪拍摄设计。照片的横向和纵向的高低错落摆放、相框材质选择、色彩色系搭配,都需要设计者有很强的构图创意、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如今在照片墙的设计中,流行黑白照片取代彩色照片、小照片替代大照片。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美好的故事和回忆,唤起人们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各式主题照片墙正成为居室装饰中最能体现个性和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精神产品的前提是能够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照片墙满足了这个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讲,照片墙在是创意的精神产品,也是消费设计的一种形式。
一方面,照片墙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原创艺术家作品进入家庭造成替代效应。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照片墙的普及说明人们对家居中设计、审美和精神需求的渴望。设计既是艺术的延伸,也是艺术的普及,设计被人们广泛接受说明中国人的审美素养已经得到了全面进步和提升,人们已经超越了只对产品功能性的要求。当今消费升级的中国,具有创意设计和美学元素的商品具有非常大的市场。设计进入家庭是艺术消费的前奏,艺术品是个性化的精神产品,遇到知音才能进入家庭,艺术与设计的差异使我们不能指望原创艺术的批量化、规模化。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美育教育的提升,艺术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欣赏值得期待。
作者黄隽系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特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