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教育培训 > 正文

设计因行动而产生力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付志勇教授专访

2017-11-29 2611 0

 

个人简介

付志勇,目前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委员会委员、清华美院服务设计研究所所长。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入选者,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任教育部高校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类分委员会秘书长。1998年曾赴日本筑波大学参与感性评价特别研究项目。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计划支持,2008至2009年曾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做访问学者。2013-2017年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专家。

 

主要承担信息设计、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社会创新与智慧城市研究领域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承担完成多项纵向课题和海外合作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在国际交互设计与服务设计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影响力。他是HCI International 2012~2017跨文化设计分会的程序委员,并负责未来城市可持续与社会创新的分会论坛,ACM CHI2014和2017设计分委会的副主席。他是设计北京实验室的联合创始人,关注于智慧城市信息可视化与体验设计、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服务设计创新;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华世纪坛智慧城市2012~2014年国际作品展览与论坛的主要设计师与演讲人。他在清华大学创立设计与科技创业工作坊、设计合伙人计划;将创客文化融入清华大学的挑战性课程教学,是2014~2017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主要策划和组织者。清华大学首个基于融合理念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的学术负责人,清华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学术负责人。


记者:付老师,请您谈谈您的从教经历和感悟?

付老师:我是1996年于原中央工艺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当时主要负责的是全院的计算机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系的CAD类课程。1998年到日本筑波大学参与了感性评价特别研究项目,是我初次接触跨学科的设计研究项目。2005年7月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我有机会将博士期间的信息设计教育研究内容付诸实现,2006年开始参与建设“数字娱乐设计“方向第二学位。2008年到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做访问学者,为开展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以及设计、科技与商业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累积了经验,并在2009年启动的“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项目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2013年,我参与建设跨系合作的科普创意与设计硕士项目。2016年参与建立清华大学本科生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作为学术负责人和智能硬件方向的联合主任,同时也开始支持清华国际暑期学校开展国际化的创新教育。

 

我一直在一线教学岗位,先后承担信息设计本科的信息图表设计、信息设计方法、设计社会学、交互设计,研究生的交互设计导论、服务设计专题研究、交互展示设计研究,以及面向全校的设计与科技创业实验室、设计思维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程的建设中,我一直关注于前沿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方法,与知名企业合作,将真实的挑战和社会需求引入到教学中,特别是与国际一流的院校进行合作,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本城市项目、韩国首尔大学的城市媒体项目等,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累积资源。

 

我目前所教授的内容,都是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而逐渐发展出来的。同时知识更新迭代和新技术层出不穷,也不断带来新的可能性,这也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和丰富自己,才能更好地胜任设计教育工作。

 

记者:您在服务设计方面研究多年,请您谈谈对服务设计的看法和展望是什么?

付老师:服务设计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服务设计的领域可以简单地被区分为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公共服务通常是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主导,我们曾为北京市做过网上公共服务体验提升和评估机制的研究项目,随着互联网+政务的开展,这个领域将有较大的发展。另外是以社会创新为理念的公益性服务,比如我们最近完成的面向罕见病的服务设计项目,开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体验完善。商业服务方面,我认为信息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共享经济还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在商业、金融、物流、生活以及交通等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服务设计教育在院校的发展是受到国际学术交流的推动,国内的一些院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教学和研究,随着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向企业进行渗透和传播。企业升级和从产品到服务的转换,促进了对服务设计的需求,特别是传统企业,但在具体实施中,相关的服务设计资源不足,企业对服务设计的认知也有很大的差距。

应该说服务设计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阶段,但服务设计最重要的是如何落地实现,不能停留在提案及设计层面。服务设计要进入到一个生态中,在中国,可以理解成进入到目前的创新创业生态中,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相关人,能够引入资本及其他机构来达成可持续运营,这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好设计。引入Living Lab及Impact Hub的模式,将给服务设计的落地提供更多资源、孵化和支持,这个方向也是我一直在推动的。

 

记者:请您谈谈国内和国外HCI人机交互方面的发展有什么不同?

付老师:随着与国外HCI人机交互学科的交流和发展,国内在HCI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在国际舞台上也有较好的表现。国内主要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除了一些较好的院校和项目外,在实验室建设,前沿方向引领方面,其他院校还有很大差距。

 

当然,HCI通常是计算机领域的说法,在设计领域,我们用“交互设计”一词。从设计学科的角度看,我们比较缺少的是跨学科研究的能力,从学科理论到实践能力,都需要一段时间的累积,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经验层面,关注界面大于对用户体验和行为本身的研究,还缺少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我也希望借助之前参与日本筑波大学感性工学的经验,已经目前正在建设的应用创新实验室,能够在交互设计研究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

 

记者:您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的教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信息艺术设计系在设计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是什么?

付老师:信息艺术设计系从2005 年开始建立,已经在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结合的领域,面向数字内容和创意产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首先,学科交叉是信息艺术设计系的一个优势,无论是信息设计、数字娱乐设计还是新媒体艺术、动画和摄影等方向,都是在“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及设计实践方向,师资方面我们配备有技术背景的教师,还有一流的实验室平台,都对学生的学科交叉学习提高了支持。

 

其二,国际化是我们的另一个特色,一方面是国际课程合作,如与诸多国际著名大学在课程和工作坊方面的长期合作,另外一方面是与国际机构合作,如联合国的相关组织共建实验室,关注可持续发现目标的创新与实现等,在教学和实践项目方面都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其三是创新创业融入到设计教育,从设计创新工作坊到清华的创客运动,再到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2017年,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的启动,也引领了国内科艺融合创新的新趋势。借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培养他们的首创精神、团队精神、领导力和执行力,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成为创新的领军人物。

 

最后,我们一直强调与企业合作,不仅包括研究机构和IT企业,也包括公益机构和社会组织,使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社会、产业的真实挑战,强调设计方案的落地和可执行,让设计真正产生影响力。

 

记者:您对中国设计教育现状是如何看待的?

付老师:目前中国的设计教育面临很大的挑战,如庞大的学生数量,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不足,以及企业对院校培养的学生更高的期待,都有待梳理和解决。除了专门的艺术院校,设计教育的主要力量是来自综合性院校中的设计学科与专业,由此在设计教育发展中,获得自身发展的话语权和追求设计教育自身规律,成为中国设计教育一个非常大的现实命题。另外,设计教育也不仅存在院校中,我们也需要推动不同阶段人群,从中小学到社会人士都有机会接触到设计教育,这个也是关系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问题。

 

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国的设计教育需要关注于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层面增强批判性思维和社会人文素养的训练,在科技层面要强调以新科技的人性化来激发设计灵感,在实践层面注重执行力和领导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展现创新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大学应该作为前沿理念的发源地、创新实践的先行者,以积极的行动产生影响社会与产业的力量。

 

记者:百度教育以后会面向设计院校推出系列作品展示活动(毕设、日常作品等),对此您怎么看,对设计教育是否有帮助?

付老师:设计成果的交流和展示一直是设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每年各个院校的毕业设计展,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借助“互联网+设计教育”的优势,百度教育推出的作品展示,是对国内设计院校师生以及专业设计人群非常好的平台和展示窗口,同时也为关注和支持设计教育的人士构建了更具互动性的创意社区。

 

记者:谢谢付老师接受采访!

付老师:不客气


16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