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再只是承载艺术或文化的载体,它也在慢慢转化成更多元化的讯息与议题。
站在年末回望这一年,设计界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往年,我们都会在年末推出年度设计大赏,盘点过去一年在每一个设计领域中(如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品牌包装、室内设计)最具影响力或提供了不起解决方案的好设计。
整理过去一年设计领域的报道,我们发现两件显而易见的事情。其一是全球的审美日渐趋同,尤其在商业应用层面,instagram 等社交网络让流行渗透到各个角落;第二是设计试图回应越来越多的社会议题,比如如何应对城市变化,如何满足少数族群的需求,以及如何促进日益稀薄的交流。
好设计的定义多种多样。拿建筑领域来说,这一年,摩天大楼仍在世界各地迅速拔起,建筑愈发是权力和资本的产物。但仍有人希望借此塑造社会,就像今年登上时代杂志“最具影响力的 100 人”榜单的唯一一位设计师——英籍加纳裔建筑师 David Adjaye 说的那样,“我想要更多地参与这个世界”。
我们整理了 7 类趋势,希望能给你启发。
1、旧建筑改造越来越流行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也就是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
一方面,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一个城市,一个街区,一个建筑都是历经几十年、几百年持续不断地建造、更新而成。
另一方面,城市越来越拥挤,新建用地越来越少,旧建筑改造的机会也相应增加。而且这种老的、历经风雨甚至残缺不全的旧房子与全新的、现代的建筑语汇和材料相互穿插,倒是比较容易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出一种文化的喻意和艺术收藏的价值。
当下不少甲方和建筑师,都越来越倾向于做旧建筑改造的项目。
当然,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比如我们经常介绍的,厂房、仓库等大体量废弃建筑物,转换为商业空间,包括餐厅、咖啡馆、展厅和商业综合体等,也有很多住宅案例改造,北京老胡同、上海旧弄堂里的老宅,结构不佳,采光不好,功能性设施老化且不合时宜,都成了设计师们愿意挑战的案例。
类似的实例在这一年有越来越热的劲头。
以我们不止一次介绍过的精品咖啡品牌 Blue Bottle 为例,今年先后在旧金山和东京开出的新店,都选址在老房子里。创始人 James Freeman 有着近乎苛刻的开店标准,不论是废弃工厂、海边的仓库、老剧院的空间,他都强调将建筑与当地文化融合。
旧金山新店位于市中心一幢 1920 年代的红砖木结构历史建筑中,这里原先是卫浴品牌科勒的水管仓库。而 Blue Bottle 在日本的第 7 家分店,则是一幢东京老宅,前身是家开了 52 年的伊藤医院,也兼具住宅功能。
Blue Bottle 旧金山新店
Blue Bottle 东京新店
看上日式老宅的还有星巴克,号称“世界上第一家有榻榻米的星巴克”今年夏天在京都开业,落脚于京都二宁坂的一栋百年日式老宅里,完整保留了日本大正时期住房的结构,门口处标志性的美人鱼招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传统的日式暖帘。
星巴克京都新店
精品酒店业主们也是老房改造潮流的拥趸。比如我们曾总结过的,近两年不少精品酒店,都是改造自建于 1960-1970 年代的汽车旅馆。
The Drifter Hotel
也有独辟蹊径的,哥本哈根港口 Nordhavn 曾被用作运输煤炭的起重机,被改造为包括会议室、SPA 的奢侈酒店 The Krane,被保留下来的黑色钢铁架构外观,还能够让你一窥过去的历史。
The Krane
纽约的 Life 酒店呼应历史建筑的手法则更为直白,在开发商 David Mitchell 买下这座一度作为著名的摄影纪实杂志 LIFE 初创时的办公大楼而出名的 19 世纪老楼后,干脆就给新酒店取名为 Life,想要重新强调 1920 年代的精神。
Life 酒店
最早建于 1920 年代的上海“哥伦比亚圈”,如今已成了新华路历史风貌区,老宅翻新的剧本也在这里上演,既有西班牙殖民地风格的 231 弄别墅加入了拓展出来的阁楼的例子,也有被万科租下来的巴洛克建筑,经由大都会建筑事务所 OMA 改造成一个新的创意产业园区的故事。
新华路 哥伦比亚圈 别墅改建
2、博物馆、美术馆兴建、扩建升级热潮
文化创意网络组织(Global Cultural Districts Network)发布的《文化公共建设指数》(Culture Infrastructure Index)报告称,2016 年一整年,全世界花了 84.5 亿美金完成建造了 101 座文化设施;有 34 个国家宣布要花 85.4 亿美金继续再造 136 座。
就像我们在《去年全球花了约 85 亿美金造艺术设施,最厉害的还是欧洲人 | 好奇心小数据》文章中提到的,这一波博物馆、美术馆兴建、扩建热潮,并不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艺术和文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起着作用,比如全球化进程与国家层面的建设需求等,也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Winnie Wong 所说的,“绝大多数博物馆,无论是公共还是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在政治层面上粉饰着其背后庞大的房地产项目。”
不管开发者的初衷如何,博物馆一旦建立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如何经营好博物馆,并真正使博物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是今后的重心所在。
经营博物馆没有一劳永逸的做法,看看这一年历史深厚、名头响亮的老牌博物馆的动作就知道了。
大英博物馆的规模和馆藏丰富无须多言。今年夏天,因为没有足够的画廊空间,超过三分之一的藏品无法展出,它们启动了接下来 10 年的翻修扩建计划,为了让藏品们讲述“更连贯、更引人入胜的故事”。
大英博物馆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新落成的翼楼,被看作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美术馆之一,出自瑞士建筑事务所 Herzog & de Meuron 之手。比起它旁边那个当初建在废弃发电站旧址上的老馆,新馆的出现并不突兀,它仿佛是在提醒,被泰特激发出强大活力的伦敦东区,还有更多魔法等待施展。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新落成的翼楼
和大英博物馆一样,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也在今年夏天公布了耗资 4 亿美元的扩建方案,计划“采用更丰富的形式,展出更多其他少数种族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这次重建的重点,不在于为建筑本身赋予更宏伟的外观,而是要让 MoMA 成为一个对时代更敏感的博物馆。
位于西 53 街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重建示意图,包括低于街道层部分的剖视图。
此外,“多元化”也是今年世界各地新建、扩建博物馆的一大特点,分类越来越细化,主题也各有趣味。一个个差异化的主题博物馆,开始为人们打开了一个个了解城市、历史的入口,不管是提供体验、提供接触,还是提供多样性,这都不是坏事。
不管是获取新知还是饱览旧史,主题博物馆能够提供的针对一个主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许都是一般在大型博物馆很难遇到的。
比如收录五个世纪英国邮政史的伦敦邮政博物馆,可以带你深入了解,一度如互联网般重要的邮政系统,是如何在英国发明与完善,并最终影响世界的。
postalmuseum
如果你是个密室逃脱游戏的爱好者,那纽约这间间谍博物馆可以满足你体验作为一个间谍的任务和生活,还搭配有监视、黑客行为、欺诈等七大间谍主题的展览。
纽约间谍博物馆
重装开幕的东京广告博物馆,内容也很有看头,收藏了从江户时代至今约 30 万份资料,以及关于广告和市场营销的 2.8 万册图书,也是一个观察日本近代社会变迁的有趣视角。
3、城市公共空间多元化
建筑师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里说的公共空间,指的不是体育场、火车站、图书馆等大型公建项目,而是那些让城市生动起来的,关注城市里的人们去向何处, 和人们在何处相遇,以及如何让人们相处愉快的开放型公共空间。
城市里其实有很多空闲场地,可以植入和改造成为服务于市民生活需求的空间。设计师的介入,是在帮助那些失去活力的或是废弃的空间完成调整和进化,重新注入生机。
现在,人们谈论起哪座城市才是宜居典范时,也喜欢考量城市公共空间的丰富性和便捷性的程度。
Jan Gehl 建筑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 Helle Søholt 曾这样描述优秀的公共空间:要很好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便于人们进入,具备能够将人们聚集到一起形成社区的功能;被遗弃、被限制、与周边环境相隔绝的空间都是不好的,人们认为这种空间不安全,女人、孩子和老人永远都不会想到这种地方来。
这一年我们介绍过不少充满巧思的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案例,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设计师们开始更多地从强调人们真实体验的角度出发来重塑公共空间,且同时赋予空间多种功能。
大多数停车场都只与车有关,丹麦建筑事务所 JAJA 打破了传统停车场的单功能局限,把丹麦港口 Nordhavn 的停车场 Park’n’Play,变成了一个集停车场和游乐场于一体的港口绿色风景线。
丹麦港口 Nordhavn 的停车场 Park’n’Play
有着同样设计思路的,还有爱沙尼亚塔林市新的 Baltic 站前广场,加建的巨大锯齿状屋顶下,三层空间有序排布,各种食品商店、小吃摊、鲜花铺、二手商店、手工艺品小店以及啤酒吧散落各处,甚至成为了振兴当地个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Baltic 站前广场
另有一类和自然景观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本就是休闲玩乐好去处,但设计师通过不同的介入方式,却又能够为人们创造出了亲近自然之外,更多层次的趣味性体验。
比如丹麦 Camp Adventure 公园的“Treetop Experience”步道项目,EFFEKT 建筑事务所在森林中置入了一个 45 米高的螺旋式观景塔,和一条 600 米长的树顶步道。不同于那些需要登高望远才能一览的美景,它对一般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能力几乎没什么要求,绝大多数人都能来这里游玩、散步,体验森林景观的美妙。
“ Camp Adventure Treetop Experience ”
同样是在丹麦奥尔堡市的新公园 Vestre Fjord Park,也是一处自然风景和人造设施融合的好作品。它位于利姆峡湾南岸,公园主体也参照着峡湾的走向,搭建于峡湾和公园内开阔水面之间,穿插在不同建筑模块间的娱乐设施以及铺满屋顶与坡面的植被,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消遣方式。
Vestre Fjord Park
也有借助科技元素的,比如米兰这个温度可调节的花园,使用气候控制技术,让游客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时候都能够同时体验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感觉。
“四季花园”
4、1960 年代怀旧复古风潮回归
几乎在每一波潮流中,复古都是主题之一。复古之所以被人们喜欢,可能是因为每个年代的潮流都有当时的印记,也记载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文化背景。
尤其是对于 20 世纪中期,特别是 1960 年代的追捧,过去一年在设计界尤为明显。1960 年代也的确是一个设计繁荣的年代,新一代设计师开始向功能主义提出了挑战,形成了设计多元化的格局,创造了纷繁的设计文化,包括新现代主义、波普风格、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流派都诞生于那个时期。
那是一个嬉皮腔调主导,自由迷幻的年代,属于音乐、艺术、时尚、文化的黄金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对那个年代的想象和向往,或是 1969 年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堵车人潮,或是《广告狂人》中的服装与情节,甚至是一张《艾比路》(Abbey Road)专辑。
可以说那个各种变化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给后来的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时不时这股风潮就会重回公众视野,在我们这一年介绍过的项目中,也频繁出现。
比如加州纳帕山谷新开业的精品酒店 Calistoga,也是由建于 20 世纪中期的汽车旅馆改建而成,从颜色、图案、家具到照明设备,均选自 20 世纪 50 至 70 年代的作品和元素,令人回忆起汽车旅馆风靡一时的那个年代。
Dezeen Aubrie Pick.
而今年进驻芝加哥的知名设计酒店 Ace,尤其是家具的选择,带有浓郁的 20 世纪中期装饰风格,复古的调性中,因为加入了时下流行的黄色、粉色、绿色和蓝色,又额外生出一些活力和温暖的感觉。
Dezeen
与欧美的 1960 年代相对应的,还有香港的 1960 年代,如果要设定一个具体场景,那就是王家卫电影中的金雀餐厅了。
今年夏天,伦敦 Soho 区新开的 Bun House 品屋茶馆,店铺的复古装潢灵感正是源自金雀餐厅。整个空间算是英国殖民元素和传统中国元素的融合,这正是 1960 年代的香港特有的情境,拥有丰富的国际化魅力,像是一个文化熔炉。
Five Line Projects
这一点也体现在港岛今年新开业的茶餐厅“十字冰室(Cross Cafe)”中,考虑到这是一个诞生于 1960 年代的品牌,Studio UNIT 在为整个空间定调的时候,参考了 1950-60 年代的香港冰室风格,闪着微妙橙色光芒的霓虹招牌,手写餐牌,黑白拼色马赛克地砖,贴满街招的墙身铁闸等传统经典元素都用上了。
Studio UNIT
而在 10 月完成翻新重新开业的香港芬名酒店(The Fleming),也散发着旧香港的气息,在色调与材质的选择上,都体现出香港 1960 至 1970 年代工业蓬勃发展的光辉岁月,以及独一无二的渡轮文化。
5、色彩流行趋势
这一年的流行色较之以往呈现出更明媚丰富的趋势,人们对于色彩的需求越来越多,也更愿意去尝试不同的色彩。在经历了马卡龙色系的流行后,或是饱满或是平静柔和或是带有灰度的色彩,成为今年的主角。
设计师对于色彩的运用更为大胆,或许是考虑到色彩是一种很直观的视觉感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走捷径的视觉表现形式。
但不管是用亮色作为强调色,如何用黑白色系调和明亮大胆的调色盘,如何使用霓虹色、渐变色和三原色等等,怎样才能把色彩运用得高级不凌乱都是一门学问。
这一年我们报道过的很多案例,都是值得参考的色彩运用范本。
饱和度较高的色彩怎么用?
荷兰风格派运动就是极好的理论指导。最近,创立于 2012 年的德国家具品牌 Loehr 就以此为灵感,为其 Germany-made 系列再添新品,包括搁架、长凳、双人沙发和小餐桌,结构精简的单品,或是采用粉末涂层,或是镜面抛光处理,大胆地加入了绿色、天蓝色和黄色等饱和度较高的色彩。
Loehr
巴西珠宝设计师 Brenda Vidal 的公寓,更是用色张扬的典型案例。公寓的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主题色彩,比如粉色、橘色,薄荷绿色以及天蓝色,但做法并不常见,不是刷个单色墙壁,再搭配一些同色系的地板、饰品或是窗帘那么简单,相反,设计师用了很多或与主题色调呼应或是与其形成对比的色彩,这种关联或对抗的节奏在一个空间反而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效果。
Yatzer
近几年大热的流行色呢?
深深浅浅的蓝色、绿色和极受追捧的“千禧粉”,搞不好就成了跟风的失败案例,来看正确的用法。
柔软的粉红色和丝绒面料无疑是好搭档,用这种面料包裹出一块一块的长条面板,铺满一座甜品店的墙面,绝对是激发少女心的利器,这个时候没人会质疑你在用色上的勇敢,因为这粉粉的少女感,天生就与诱人的糖果和甜品很搭。
Buck .Studio
而家具大牌宜家和丹麦设计品牌 ferm LIVING 今年相继推出的新系列中,都有融了时下流行色彩元素的产品。
宜家今年 8 月推出的系列
丹麦家居品牌 ferm LIVING 发布的 2017 秋冬系列新品 The Home
柔和色彩用起来百搭且安全,但怎么样玩出新意?
我们 10 月份在“这个设计了不起”栏目中推出过一期“用柔和色彩搭配营造平和室内空间”的专题,曾介绍过 6 个值得推荐的案例。
而驾驭色彩能力纯熟的斯德哥尔摩设计工作室 Note Design Studio,今年完成这处斯德哥尔摩老房改造项目 Hidden Tints,更是把柔和的黄色、绿色和粉色,大面积运用在墙壁、装饰线条和门窗框架上,一扫大家对北欧极简主义的刻板认知。用设计师 Sanna Wåhlin 的话说,“色彩有助于在细节层面突出建筑和空间的豪华。”
Note Design Studio
6、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在很多案例中,建筑学与景观学的区别已很难辨识。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创意的跨界延伸,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当我们用完可建造的土地,当我们的生活方式威胁到我们的能源,建筑师学会怎样同时巧妙地兼顾城市建筑和绿色空间。
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的人们,似乎离自然越来越远。
根据俄勒冈大学的研究,不管是被太阳照射着的波光粼粼的水面,还是树木下斑驳的光影摇曳的枝条,如果能把这些灵动的自然景观引入室内,有助于帮助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还可以提升专注力。其实早在 1980 年代,在医院卫生设施设计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 Roger Ulrich 就曾提出,自然可以正面影响人们的幸福,住在能看得见自然景观的病房里的患者,康复的效率会更高。
理想情况下,建筑物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应该是更积极的,而不仅仅是做到“不伤害”自然环境。
越南设计师在“借力”自然这块儿很有想法。我们之前经常提到的越南建筑师 Vo Trong Nghia 近年来新作频出,造的农场幼儿园或者树房子,基本思路都是考虑如何与自然最大限度地融合,其实也都是在给急速城市化的都市环境找解决方案。
今年的案例中,胡志明市这栋老房子改造而成的餐厅,思考的问题同样还是如何最大程度地亲近自然。建筑事务所 Kientruc O 将房子与花园联系起来,不仅给顾客提供无障碍可欣赏的绿植景观,甚至有不少餐位藏于绿植中间。
Dezeen
而在另一个 Vo Trong Nghia 新做的项目中,落脚于胡志明市高密度社区中的“竹屋”,还是意在重建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设计“竹屋”的目的,就是想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保证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照条件,房子前后都是敞开式的,被种植的竹子包裹,既保证了隐私,又不影响通风。
Designboom
另有河内一家名叫“锦鲤”的咖啡馆,不过 88 平米的空间,Farming Architects 却为它建了一个鱼池、室内瀑布以及屋顶花园。
7、木材作为建筑材料重新流行
不管是在建筑设计领域,还是室内设计领域,经久、实用且本身具有纹理、气味、材质的美感的木材重新流行起来。设计师的创意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木材应用范围的可能性。
英国建筑师、建筑实践事务所 Waugh Thistleton 的合伙人 Andrew Waugh 在去年接受 Dezeen 采访时表示:“这是木材时代的开始。”
的确,木材结构的建筑似乎等来了它们的时刻,主要是因为它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比如可以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可以改善声学与热性能,是较之于混凝土与水泥更可持续的材质等等。
在今年介绍的许多案例中,即便建筑本身并不是木结构的,设计师也有意在空间中重构一个木结构出来,木材还真是给人亲切友好的感觉呢。
比如擅用木材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今年在台北设计的白石画廊的新空间,通过水平排列的桧木木材制造出凹凸结构,木头像是从空间内部蓬勃生长出来一般,占据了画廊的门面,连同楼梯、书架以及卧榻,都用相同的木料,不断调整,改变角度,产生各种不同的空间氛围,也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活动空间。
Designboom
上海建筑事务所本构建筑在齐云山风景区松林里造的这个酒店,与周边的雪松同高,它由七个二米多的房间块相叠而成,它们分别是玄关、两个卧室、两个洗手间、起居室和观景间。立面材料就地取材,使用了当地的红雪松木条,在尽量做到环保的同时,也打消了引入其他地区的木料有可能为当地带来病虫害的顾虑。
芬兰坦佩雷计划新建的艺术博物馆,也算是一个颇具巧思的木结构建筑。考虑到该地区发达的木材加工业,3GATTI 建筑事务所因地制宜,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木建筑方案。
尺度巨大的木片墙由胶合层积木结构或者木料胶合板制成,塑造出不同形状,穿插在玻璃外立面中的,可以过滤阳光,为展览空间创造绝佳的光线,挖出来的大小不一的洞口,又构成了形似洞穴的连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