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的头上有着无数耀眼光环:2017年美国国家设计大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30年以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师,改写了现代设计史的青蛙设计创始人,苹果公司首位设计主管……但他自己最喜欢的头衔,却是“老师”。“我无时无刻不在工作,而现在教学是我生命的重要一部分。”作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德稻实验班的教授,他在接受《周末画报》专访时这样说。
是什么促使这位全球高科技设计领域的首位超级明星,在年过花甲之际,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郊区的校园,甘当一名园丁?
当衬衫皱巴巴、头发乱蓬蓬的哈姆特·艾斯林格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一切疑惑都有了答案:因为他酷,叛逆,热爱挑战。
“在中国开展与设计相关的教育,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酷的事情。”艾斯林格认为这种酷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抄袭成风的全球设计业,他想发动一场“文化与商品”的全球创意战争,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末端——渴望进行创新转型的中国市场自然是最大的挑战;其二,他要给以严谨著称的中国教育制造一些麻烦,带来另外一种特立独行、不追随主流的全新教育模式。
艾斯林格一直“好为人师”,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提升人们对设计的意识。当学生时,他教低年级的学生,创办青蛙设计后,他就曾经在德国和维也纳开班教学。他希望让年轻设计师了解到如何最终到达自己设计的终点,他更希望通过设计教学扭转商品社会的一些顽疾,比如产品同质化、过度关心审美,以及经济循环中的浪费等,为复杂的科技世界带来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在略显迷茫的中国现代设计业显得尤其可贵。据悉,中国每年有10万名设计专业毕业生,但其中只有9000个大概能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许多公司却招不到合格人才,或者说,许多重要且高端的工业并不缺人,但缺的是如何利用设计把工业能力转化为服务、解决方案和可用的人才。
现在,艾斯林格的学生遍布各大知名公司,他在中国的第一批学生也刚刚毕业,如果问起这几年学习最大的收获,他们的回答却并不是一件件新颖漂亮的作品,而是“学会大胆犯错”,“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去承担风险,如何去大胆犯错误,只有犯的错误多,那么才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一位学生说。
作为一个“永远的反抗者”,满头银发的艾斯林格这样告诫年轻人:“我认为设计师要走没人走过的路,要有挑战力,要大胆。每个人都不一样。要鼓励人们去冒险,与固化的模式对抗,而不是处处和谐,人人驯服,没人想制造麻烦。设计师必须是麻烦制造者。”
艾斯林格中国学生作品:机器人交警
艾斯林格与Apple II
让形式追随情感
由热情而非金钱所趋使,这是所有成功创业者的共识。
艾斯林格认为,自己的特立独行和扩散性思维来自于童年的教育。那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他生长在德国一个小村庄,学校里只有8个学生,但他遇到了一个好的启蒙者,他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一门乐器,并告诉他们什么是创新,让他们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艾斯林格曾经沉醉在音乐的婉转中,差点成为一名乐手——事实上他确实组建过一支乐队。后来按照父母的要求,他在斯图加特的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工程,后来又在一所设计院校学习工业设计。但和许多青春期的男孩一样,他觉得学校教育压抑、无聊。他的反抗并非完全是荷尔蒙作祟,更多地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激情,当同学们在画机械图纸时,他的笔记本里填满了汽车、摩托车、轮船的素描——都是他自己设计的。
创造而非遵从,这种自我觉醒改变了艾斯林格的人生。在一个设计竞赛中,他所设计的无线电手表受到了恶毒攻击,裁判甚至拿起模型将它摔碎——今天,无线电手表已成为一个行业标准。“这种短视而残酷的拒绝比任何奖品都更加激励我成为一名成功的设计师。”在回家的路上,年轻人发誓要改变设计界僵硬、死板的限制,而唯一的办法是开创自己的事业。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国黑森林创立了自己的青蛙事务所。
1979年代的德国设计界像极了今天的中国,庞杂、混乱,小公司之多远超出实际所需。艾斯林格说,要生存就必须非常出众。他为青蛙设计制定了三条战略:一、尽可能发现问题;二、不重复别人做的事情;三、选对合作者。
三条战略都聚集到了一点:创新。艾斯林格选择了乔布斯作为合作者,这两个身穿不同颜色旧T恤的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他们深信“创新驱动商业”,他们都把“你是不是疯了!”视为最好的评价,他们也惺惺相惜,乔布斯评价艾斯林格,“他是少数第一次就做对的狂热分子”。艾斯林格则告诉我们,“乔布斯的故事与金钱、野心无关,他怀着美化世界的使命而来。”
1982年,电脑依然像个橱柜,乔布斯却打算进入“消费者市场”,以此打造一个世界闻名的品牌。艾斯林格表示赞同,“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历史从未有过的数字化产品典范。”乔布斯亲临简陋的黑森林小镇,在一个疯狂忙乱的下午,他看到了后来被称为“白雪公主”的Apple IIc模型——白色、干净、简约的外观,既保持了德国设计的严谨和简练,更带有加州风味的叛逆和性感。乔布斯说,“真的吗?你真的要把电脑设计成这样吗?它看起来更像是玩具而不是办公工具。”艾斯林格回答,“当然,我们就是要改变电脑设计,把冷冰冰的专业设计改变成能够让消费者有满意观感的产品。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满足感与情绪。”
乔布斯当即给了艾斯林格长期合约,并让他搬到加州。“白雪公主”成为苹果独有的设计语言,青蛙设计也迈出了成长为全球知名设计咨询公司的关键一步。以“白雪”为雏形的Apple IIc发布后首周就卖出5000多台,被《时代》周刊评为1984年“年度设计”。
“更重要的是,青蛙开创了形式追随情感的设计理念。”不像更多商业领袖所认可的那样,艾斯林格认为世界并不是平的,就像“白雪公主”漂亮的圆角那样,它是包含着复杂文化的圆弧形,每个角度都透着消费者独特的需求和期望。怀着这种理念,他为索尼缔造了特丽珑电视的辉煌,为LV制定了稳固其市场定位的奢侈品牌战略,为迪士尼设计了船票已预订到5年之后的豪华游轮。
在艾斯林格的带领下,青蛙设计发展成为全球最负盛名、最为成功的战略设计公司和数码产品及软件用户界面设计方面的引导先驱。他和其青蛙设计团队赢得了无数奖项,包括商业周刊IDEA、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工业设计杂志(I.D.managzine)和iF设计大奖。他的许多设计作品作为经典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1990年,艾斯林格获得了罗维基金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Lucky Strike LifetimeAward),该奖项每年仅在全球工业设计领域选取一位获奖人,表彰其业内终身成就和其作品在社会文化层面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上,他被评为20世纪影响文化以及科学的45个德国人之一。
设计公司是个很复杂的商业模式,管理青蛙设计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当艾斯林格60岁时,他感到了力不从心。他想到用不同的模式去经营公司:把公司转向员工,让他们共同购买公司股权,并把一些股份卖给私募基金。
艾斯林格中国学生作品:三轮车
艾斯林格指导中国学生
设计就要允许犯错
艾斯林格本该在沙滩上悠闲地散步,或是坐在阳光下弹奏他擅长的吉他,和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但从7年前起,他却开始一年8次飞来中国,在大师工作室里,汗流浃背地传授着梦想和设计理念。永远不想停下来的他开始用教育的方式继续自己在设计业的使命。
中国正在努力从世界工厂的地位中转型,艾斯林格认为这是一件紧迫的事。仍然拿苹果公司为例,这是全球商品典型的产业链:iPhone在美国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由韩国生产最核心的芯片和显示屏,最后在深圳和苏州的工厂里组装。“从全球角度,这并不是一个聪明的生态模式。”艾斯林格说,“依靠削减成本和扩充规模,高科技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廉,同时产生了肮脏的副产品——人性和文化语境的缺失。这个模式也破坏了制造国家的工业文明。”
在艾斯林格眼里,未来的产品将不再是美国设计、中国制造,而后贩卖到全球各地的模式。“更好的模式,是让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它的设计、生产以及利润、成本、用户体验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紧密相联。每个区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设计创新。”
他认为,当国外公司来到中国建立工厂的时候,其实就开始了抄袭设计观点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产生了非常廉价和比较愚蠢的设计方案,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是负面的。
“事实上,抄袭这个问题在全世界还是比较普遍的。”艾斯林格毫不留情地说。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仍有很多公司认为创意本身就是危险的,“他们会跟设计师说,如果你想尝试创新或者疯狂的点子,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一定要有谨慎的态度,先看别人是否有好的设计方案,再拿来用就不会那么危险。”他认为,这样做实际上能带来的市场利润也就比较少,没有太多附加价值了。
艾斯林格表示,从抄袭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可能是U形的,在这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或者是错误,毕竟只有50%的创意或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成功,而投入市场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大卖。所以对于设计业来说,失败和错误是正常的事情,如果老是通过抄袭呆在一个安全的环境而不去冒险,那市场就都是同质化产品。
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艾斯林格会鼓励学生犯错。他这样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本身就是要给人带来惊喜,你要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虽然有时这种大胆的特立独行的事情会受到人们拒绝。也就是说,如果所有人都接受你的想法,这可能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这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
艾斯林格把与中国学生在一起的4年教学过程视为自己非常喜欢的项目,因为他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
在谈起学生的作品时,艾斯林格立刻从尖锐的先锋转变成慈爱的长者。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些令他自豪的作品:一架线条流畅、车身两侧都有门的高速列车;一个拥有像糖果一样的颜色,像跑车一样的外形,更安全有趣的儿童自行车;拥有4个不同层面,能像明信片一样打开的行李箱;以椭圆为设计语言,更方便女性使用的电钻……在他看来,这些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准确抓住了中国人的情趣和需求,并用科技去满足这些需求。
虽然从商业和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的设计行业因为太年轻而缺少传统,但艾斯林格认为这并没有关系,相反,中国设计业因为没有犯太多的错误,能够在这样的新节点上有新的进步。他愿意把自己的时间花在这年轻的机遇上。
德稻上海中心大厦
青蛙设计创始人哈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Q=《周末画报》 A=哈姆特·艾斯林格
Q:你的设计思维是什么?
A:设计本身就是要给人带来惊喜,也就是说你要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虽然有时这种大胆的特立独行的事情会受到人们拒绝。也就是说,当所有人都接受你的想法时,这可能就不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设计必须给人带来冲击性。这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如果你的设计能为大多数人接受,那它可能就不够新颖不够好。
Q:你最近获得了美国国家设计奖终身成就奖,以前你也获得很多奖项,你希望如何更进一步传播自己的设计理念?
A:我们在致力于推进设计的事业同时,也想让那些青年人能够真实地看到这个设计的过程是怎么发生的,是怎么推进的,这样他们才能最终达到自己设计的终点。所以我们在教育方面需要做更多的事情,需要在全世界范围推广人们的设计意识或是对设计的理解,同时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更多自己在创意上的天赋,并且充分利用发挥这方面的潜力。
Q:你在中国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这些学生的作品有令你满意的吗?
A:与其说具体的那个作品,倒不如说跟学生一起的4年是我非常喜欢的。他们当初结束了高中学习,经过高考来到了我们这里学习,刚开始他们以逻辑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但是要作为设计师,可能他们的思考并不那么的明确,他们必须要学会如何去承担风险,如何去大胆犯错误,只有犯的错误多,才能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的从那种理性的思考者变成具有创新性有动手去实践的人。
Q:设计界的复制和抄袭现象是否还困扰着全球及中国商业市场?
A:抄袭这个问题在全世界还是比较普遍的。比如说刚开始美国或者欧洲这些公司来到中国,建立工厂的时候,其实就开始了抄袭设计观点的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产生了非常廉价和比较愚蠢的设计方案,对中国来说是负面的。事实上,无论你在欧洲还是美国东海岸,有些公司认为创意本身就是危险的,他们会跟设计师说,如果你想尝试创新或者疯狂的点子,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先看别人是否有好的设计方案了,再拿来用就不会那么危险。从抄袭再到创新的发展过程可能是U形的,在这过程中有很多失败或者是错误,毕竟只有50%的创意或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成功,而投入市场可能只有1/10大卖,失败和错误是正常的事,如果老是通过抄袭呆在一个安全的环境而不去冒险,那市场就都是同质化产品。
Q: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正在改变世界,这是否给你的设计带来灵感?
A:我并没有用人工智能来设计,我觉得人工智能就是程序员设计出来的算法,它是逻辑性的有理性的工具,不能产生有创造性的产品。机器人真的能设计出好的东西吗?未来可能的做法是把人的大脑和机器人联结起来,一起合作。人类的创新能力应该始终走在机器的前面。
Q:作为一个知名设计师,你认为天赋和勤奋哪一个更重要?
A:如果你有天赋而不努力工作,那就是犯罪;如果你没有天赋,但努力工作,那就是个悲剧。
更多设计资讯,请关注中国设计之窗设计资讯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