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美是设计师的核心任务,但不是唯一任务
刘建军,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目前担任交通工具设计、感性工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等课程的主讲老师。毕业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工业设计系。
记者:刘老师您曾经留学德国,能谈谈中国的设计教育与国外之间有何区别吗?
刘建军:其他国家不是很了解,我就说说德国的情况,德国的教学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低年级教学主要针对基础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高年级的课一般是实际项目居多,直接和企业对接。
从国内的设计教育来看,应该也是这个趋势,就我自身感受而言这个趋势在加快,尤其是近几年。也就是我们常提的“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等教育理念。其实类似的这些概念在几年前都有,大家并不陌生。前些年我国在校企联合方面做得不太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形式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校企合作的项目逐渐增多,中国的设计教育实践也得到大幅提升的。
记者:您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刘建军:我在刚才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来回答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校企合作是对企业非常有利的,对学生也大有好处。也就是说,学校为企业培养能够干活的人,企业希望这个学生能尽快进入角色,而不是再培训3-6个月(理想化的情况下)。学生也是希望通过与企业的交流沟通,能够很快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所以这也是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标和基础。
而其实很多老师却不这么想,技能、知识的传播在大学培养体系下面,是排在第二位的,甚至更靠后。第一位的是什么呢?是独立思考之精神!大学本科期间是一个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所以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有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这才是大学老师培养学生的第一要务。
因此,我的教学理念是,教授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他们才能有创新能力,才更具有创造性思维。在这里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导单一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不是造就某一行业的专家,而是培养领导群论的通才”——1828年耶鲁大学校长杰里迈亚·戴牧师
记者:能谈谈您对现代设计的理解吗?
刘建军:现在对设计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实用、理性、科学的设计观。评价一个设计的好坏,是通过用户数量多少、使用时间长短、付费意愿强弱等理性纬度、通过看设计对产品的数据影响来评价的。另一种是重审美、感性、主观的设计观,注重设计表面的技法和表现形式,追求形式感、拟物化、故事性等。
这种两种设计观完全相反,其实也没有谁对谁错,但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观点,即理性、实用设计观,是我比较认可的。其实不难理解,设计与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艺术可以天马行空,只考虑审美就行,但是设计不一样,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实用性,为人们的生活等服务。
我最近也一直在看百度刘超的课程,我发现刘超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据我所知,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也是坚持这种理念,更加注重实用性。很多情况下不是通过看一个图标画得逼不逼真、特效做得酷不酷炫,来评价设计做得好不好,而是理性的去看用户使用方不方便、数据表现好不好来评价。把判断权交给用户和市场,我觉得这很好。
记者:谢谢刘老师接受采访。
刘建军: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