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又回来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有关智能产品的文章,(文章很详细,同时也很长,大家要做好准备哦!)就目前的设计环境来看估计大家也是深有体会这几年智能产品有关的设计逐渐也越来越多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机遇。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想想就很容易体会到了,我们在大学专业学习的时候学习的流程和参考案例是不是更多的偏向于传统工业(工业设计专业)虽然有一些所谓的感念设计,不过这种理论上可以落地的案例学习,基本属于小范围的激发想象力(这是有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对于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做产品本身要的更多是确定性而不是表面光鲜亮丽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想说的是现在我们做的很多智能产品在很多方面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也一样所以我们更需要不断的交流,何况在这个科技飞速的年代,一味地闭门造车只有死路一条(好吧!我又废话了,那接下来就聊项目,谈谈我的理解和体会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了解这产品的背景,我想说的是这是一家北京的科技公司我们这次合作的项目是一个有关运动健身减肥的臂带设备,这个项目我们合作得非常愉快大家都很配合!特别是客户的产品负责人更是特意北京飞到深圳来(一来就是一两个星期)与我们面对面的沟通产品设计的有关事项!同时对我们的要求和疑惑也是全心全意的协助,在这真要给他一百个赞!
回到产品本身,现在做的这款智能臂带设备(说臂带手表也可以)是个什么东西呢?和市面上是运动手表又有怎样的区别呢?简单的来说就是专业性的区别!何为专业性?至少是科学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训练的,或许这是大家能接受的“专业性”。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现在做的这个产品普遍是在健身房里使用的,有教练指导科学的更具学员的运动健身情况来安排相对应的训练,当然啦教练在了解学员状态时不能光是感性上的经验观察评估!也要有理性的科学数据分析支持!因此就需要一个产品来“连接”所以也就有了我们这次合作的项目“智能臂带”
接着我们在聊下产品的使用状态,这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场景模拟,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都不了解怎么发现问题并解决呢?你说是吧!来说说他和其他运动手表的不同大概就可以区分他们的差别和使用逻辑了,一般的运动手表或者设备检查仪器都是一对一的“个人服务”也就是通过设备采集我们平时运动的数据什么运动时间,心率状态,卡路里消耗状态等等,然后的在通过与手机app连接方便我们数据参看和管理。而我们这次项目“智能臂带”的使用有点不太一样,他不光需要人们的自觉(自己管理自己的运动安排),还加强教练的强制管理,产品佩戴后自动和教练的平板连接,数据同步更新,更直观的让教练了解每个不同用户的身体状态来进行合理有效的科学训练。要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十个减肥的只有两个成功的!归根到底就是对自己不够狠!很多时候我们羡慕人家那些本该自己也可以拥有的健壮身躯和优美的身材同时却又一边啃着薯条喝着可乐默默发誓明天开始要减肥(呵呵!这真是讽刺的笑话)
我们再来说下这两种手表的区别,这两者的属性上是完全不同的群体使用,前者是大众后者是小众和我之后要说的汽车属性区别类似!(后面说到客户沟通的时候我会比较详细的和大家聊聊产品属性这个问题)一个真正热爱越野的人你是住址不了他开着越野车(比如jeep的牧马人)跑去恶劣的大自然撒野的,你可以对车说出一堆不好的评价,像什么外观老气!内饰不精致!转向有点虚位!舒适度不够等等!可你有想过这都不是他们看中的?他们要的就是强悍的越野性能和那纯粹的霸气。。
所以在我们设计的初期一定要定位好产品的属性是很关键的,这才不会让你的产品设计走偏,同时也会让你在接下来的设计中思路处在一个较为清楚的框架上进行,免去不少徒劳无功的瞎折腾。
接下来具体的说说这产品的设计思路,对于这种有特殊定位的产品来说,我门不仅要找到它本身的特殊性同时也要兼顾到消费者的“接受度”所以我们要与专业教练沟通寻找产品感觉同时也要系统的市场调查讨好用户的喜好。这样的工作流程基本是同步进行的
先来说说市场的,我们有做过市面上的产品分析,对于形态,材质,色彩等等,都有做过比较详细的对比研究,发现一个相对的共同点,大部分的产品形象普遍偏向于圆润,想想也知道这幕后黑手多多少少和苹果 I Watch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哈哈哈)谁叫它是“智能产品”的标杆呢!有时还会遇到一些客户点名要你设计一款所谓的“苹果风格”产品可想而知这种跟风设计的智能产品现象是有多普遍和无奈……
当然了市面上也是有不少的设计感很强的手表,设计表达也各有各的特点,客观的说是很优秀的(至少从设计方面来看)只不过在功能定义上基本都大同小异,视觉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怎么说呢!抛开这些还是很佩服他们的设计的,毕竟出来的东西抓住了客户的心,这真的很了不起)
真真的市场研究分析(我说的是实实在在的市场调查不时忽悠客户的PPT模板)是挺累挺有趣的,不时的会给你很多有意思和有趣的收货同时也会增加同事之间的友谊,特变是男女同事之间的革命友谊!(哈哈哈!你懂的)在大家对产品本身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趁着头脑发热的情况下赶紧集合起来“在浇把油,让思想的脑细胞燃烧得更猛烈先吧!”讨论!讨论!多讨论,不管对错,很多时候灵感是不经意的一句话点燃的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这没什么坏处。
至于前期的市场分析不光光是针对产品本身,同时产品使用的环境,使用人群的定位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当然了这些对于后续的设计可能起不到半毛钱作用!这不是什么泄气的话,这是实实在在的现状,很多事情都是一样不可能你努力了就一定有汇报,这屁话我不多解释大家都懂,只不过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做好设计的习惯,这不光是为了做这个项目这个产品,更重要的是锻炼我们做设计的洞察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这都不是说有就有的,需要细水长流的慢慢积累(这更多的是一种思维能力上的提升,不管以后做什么都是很有帮助的,不局限于产品设计本身)
使用人群分析和环境分析,说白了都差别不大(当时了解的情况是这样是),当然了这也是实地调查后的结果,至于那种特高级的健身会所不好意思本人逼格不够不给进(嗨!整一个艹字了得!!!)所以只能通过图片了解了!图片是否与实物符合,大家自己判断!
场景基本差不多,只是本人摄影技术不佳,就不献丑了,网上搜点差不多的图片意思意思,大家将就感受下就可以了
至于前期的草图沟通,这里我建议大家的是多想瞎画对没错,就是瞎画,我现在开始讨厌一成不变是“认证画草图”了,草图本身就是用来给自己看激发自己的和大家沟通的,这个原则不变管它画得好不好!!注意了我说的是平时的想法草图,不是和客户的具体草图(和客户沟通的草图还是要认真一点的,毕竟人家不是专业的理解起来还是有障碍的),这种潦草的草图我发现有个好处就是在它还没有完全成型前大家都有足够多的空间给予它更多的变化毕竟人们的想象力是无底线的,还有就是有想法就顺速,立刻,马上想办法把它画出来,这他妈的太重要了,很多次在快睡觉的时候“Duang”的冒出个想法就是惰性的拖到明早在画,结果大家估计都有体会妈蛋的忘了或是想不起来了,想方案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
接下来就是草图的深化琢磨!这个产品有点特殊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更贴近的符合现实状态,因此单单的草图沟通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根据我们对“运动手表”的形象大概的一个个的画出来,在一比一的裁剪出来真人模拟佩戴,在PS下大概的效果,其实这主要是为了和教练沟通方便而采取的方式之一,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其实方法是多样的只要能完整有效的把想法和思路传达给对方,让大家的思路处在同一高度就OK了,
(啰嗦的说下可能大家发现,佩戴的手臂位置和我们一般的位置不一样,这是因为客户给的科学依据次位置的信息采集是相对最好的,要的就是偏功能的可靠性,而不是表面意义上的佩戴美观度)
把批好的图发给教练和他们沟通,这很重要(注意了是教练,教练,教练,重要的事情说三篇接下来会比较详细的聊聊次此产品的属性问题和教练的关系)
这个时候和教练沟通不是让教练,选方案,而是让他们找出最符合目前我们这产品的感觉,也就是在他们看来谁才像他们理解的专业臂带设备,毕竟他们是这方的专家,擦句题外话有时当我们遇到一些我们不熟悉的产品要确定其本身应有的属性时,真的要放下架子好好讨教下,有时我们真的没想象中的那么了解“用户”
接着上面的重点我们在来聊聊这个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和教练“近距离”的沟通看法,这就不得不说到产品属性这一核心问题。同时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好好的聊聊所谓的产品属性。产品属性归根到底就是“它本来就该这样”或者说“这样是最合适的”大意基本就这样了。但是它和我们做产品的关系有多大呢?负责任的说它算是产品的DNA,后续很多的发展演化都是以他为依据的,通俗易懂的翻译也可以认为是产品感觉,说到产品感觉部分设计师朋友们,心中是不是突然涌出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没错每当从客户口中说出“没感觉”“感觉不对”之类的话时真想给对方两嘴巴子的冲动!很多时候就是这一两句“没感觉”话把我们打懵逼了!
不过想想就可以理解。其实还是有一些客户(有些客户,有些客户,划重点是有些客户不是全部)是懂自己产品“是什么的”只是表达不出来而已,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他的样貌你认识,名字其实你也知道只是时间长了记不清楚了,别人和你提起他,叫王XX你说不对,张XX你说不对,刘~~刘~没等他说完可能你就清清楚楚的知道了,对那小子就是刘德华,妈的!小学那会考试基本是抄我的,分数还瞎了眼的比我高!就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做的就是告诉客户那人叫什么名字!其实客户心理已经有了他的名片,只是找不到了而已,这时需要的是沟通了解和提醒,而不是理直气壮的说不叫某某某那叫什么?呵呵!你叫他怎么回答?说到这可能会有人问:这和产品属性有什么关系。额~额~好像刚刚聊着聊着有那么一丢丢偏题了。好吧!Ok我们回归正题说说之前的产品属性,基本可以理解为“它本来就该这样”还是举个例子:车子大家都熟悉(不好意思了,这个例子是男生都感兴趣的汽车,妹子如果实在不太感冒的话,有时间在想想你们感兴趣的例子)不同人对车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偏向运动性能的超控强,要的就是那咆哮的排气声和那一脚油门下去说走就走的加速感和推背效果,有的却是偏向于骚气的外观,精致的内饰柔软的座椅和偏软的悬架把驾驶途中的颠簸过滤掉的舒坦。还有的就偏向于更实际的空间,油耗,性价比。这都是因人而异的正常选择,
问题来了当你要开一辆车去野外任性的时候你的选择是什么?普遍是辆SUV,不会是什么舒适豪华的轿车或是运动性能强悍的跑车,常识告诉我们底盘低坡都上不去其它在牛逼也是白搭!Ok了回归我们产品的属性问题上,对!去野外撒野的车“它本来就该是这样”就应该是辆SUV,好的!问题继续深入下去如果是那种环境恶劣自然路段呢?你又怎么选?那吗好吧!又可以在SUV的阵营里筛选掉一大半,找一辆大家普遍认同的车子来分析分析:ok就JEPP的“牧马人”了,他又和常规的SUV有什么差别呢?外观四四方方,显得有点老气。内饰也不是很精致,乘坐时的舒适性也是一般般或者说是偏下。可是如果你和正正喜欢山地越野的伙伴抱怨这些的话~或许得到的回答一句就足够表达一切了“它的越野性能强悍啊!!!!!”没错在他们看来“牧马人”它本身就应该属于荒野的,就像它长期以来未成改变的外观风格,它代表着最纯粹的JEEP越野精神,我们喜欢的就是他那种纯种的越野基因,所谓的舒适性和城市化对于他们其实不太重要
说了这么久车就想和大家说的是产品属性就是产品的DNA它操控着产品本身应该有的一个表现“它本来就该这样”就想之前我们举例JEEP的牧马人一样它骨子里的DNA就是纯粹的越野,这就导致了他的主要用途和设计风格。这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在这基础上在大刀破斧的往其他方向改进,那就不是它了!
说了这么久的属性问题,主要也是具体的和大家阐述下设计的思维突破口,毕竟这是设计思路的第一个突破口,要是不留意那可就一步错步步错了!好了接下来是重点了,大家可以好好的记一下,产品的属性也就是所谓的DNA。那么是谁创造的??产品本身??不!产品本身只是一个载体。真正的创造它的是需求者,而且是那先走在前端的需求者,所有初级的DNA代码都是那么一小群的“发烧友”以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框架来一点点推进,慢慢影响其他人从而形成一种大众认可的追求,最后就是大家熟悉的“用户”需求来逐渐完善产品本身。
说到这里我就要接着我们这次分析的案例来聊聊了,之前重复的提醒大家,我们把产品效果的图片一定要发给客户的教练,与之交流。而不是普通的用户交流是有道理的,对于产品初期的DNA初步框架设定来说,在这领域资历越深的和完得最久的(简单来说就是发烧友级别的)
他本身对着一事物的理解和感觉也就更敏感和强烈的。所以与之交流讨论的结果才具有一定的前端性……说的易懂点就是不这么容易过时!因此我们在产品研发沟通上的对象选择上也是有讲究的、盲目的调查很大的后果就是徒劳无功!
在和教练的共同讨论中,(我们是通过视频交流的,更方便和直观的了解使用需求的关注点和期待值)也渐渐的明确了接下来的方向和要达到的产品效果!其实这部分确定了接下来的基本就是技能上的辅助了,建模,渲染,P图,出效果图咯!这里我在说下我们的沟通方式,我是建议大家合适的情况下视频沟通,这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劲量避免大家说谎”要知道人在说谎的时候反应是相对比平时慢半拍的,还有就是视频交流“双方的地位会莫名其妙的偏向平等”人都是有道德礼貌约束的很少会当着别人的面无理取闹!这会省去很多的交流不愉快(工作时间长的设计师应该体会特深)还有一点就是对于设计师本身来说的,不要面对客户装孙子,背着客户当大爷、那种拍吗吹嘘的年代过了,有什么当面说当面讲!有尊严的站着赚钱!
接下来在沟通确定的方案后进入模型阶段,这里补充说下这个确定的方案,首先是表的主体在大家通过率高于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们确定了偏向10号的草图沟通方案(有意思的是那剩下的百分之十的不同意见,正好是是几个老板的和部分普通员工的,大概的不同意见就是怕形态太个性怕用户接受不了,有趣的是接近50位了教练反驳说没强烈个性的人谁会来更我们健身减肥。。。。。呵呵!真是一个开发的公司,结果最终以10号草图为方向)对于表面的显示区域设计成倾斜也是有一定人机互动在的,在正常使用时,倾斜的屏幕显示是最适合用户观察显示内容的,怎么说呢?因为佩戴的位置和我们正常观看的角度,如果屏幕没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我们的脖子或手臂就要做出一个倾斜的动作才更好的观察显示内容,因此为了减轻用户不必要的“动作”就通过设计把它结合到了产品本身,同时也成了产品的视觉特点。
这时候我们在模型间断会和软硬件的工程师们密切沟通,保证产品的“表里如一”怎么说呢?因为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包括功能定义,软硬件调试,和功能组装与测试。这些都是密切的有续进行的,他们的内部零件要更具我们的外观形态做内部的堆叠排布,同时我们也是要更具他们的尺寸数据来调整外观的合理比例,这都是相互的,所以我们在这过程中还要结合尺寸手工打磨一些“样品”来体验产品的体量感(没错这又是我经常唠叨的,设计师对产品本身的体量感要有敏感度,需要实实在在的把玩,而不是看效果图)
在下来就是确定最终形态,大家各自配合进行优化!设计部分我就不多说了,基本就是材质工艺上的讨论研究,务必保证产品的可行性,不然设计得在好看不能落地也是白搭!这道理大家都懂!
这里我要说说,表带这件事情,从效果图上看,视乎表带不够“酷”恩对的我承认不够酷,那是为什么呢?这也是和教练沟通后得出的结果,这跟它的使用环境有关,首先它是专业的健身减肥训练是使用的,这个过程中用户的出汗程度是比一般的运动要大的,人体的热量输出也一样,可想而知对于表带来说首先要能很好的固定在手臂上同时要防滑(伸缩功能的是相对比较理想的,要知道人在运动时肌肉是会膨胀伸缩的)。其次是散热性和舒适度,所以材质柔软,透气性强一定是首选。当然了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目前这第一代产品以健身房为主,不是针对个人为主的,所以说有些时候产品本身是处在用户之间共同使用的(第二代就开始往个人产品推了,这样的话设计元素就多样花了,什么一体化,模块化,系列化就可以尽情发挥了,这都是产品的市场战略决定的,这里就不多说了),对于健身房的共同使用试想一下谁会用对方用过的沾满汗水,黏糊糊湿漉漉的表带呢?手表主体好清理,过下水就可以了,毕竟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防水性和清洁消毒的设计问题。至于表带最终我们确定了简单实用的带“魔术贴”加“伸缩带”关键也有经济环保的原因。用过之后表带集中清理或是采取一次性使用都是很方便的。
对于不同的训练安排,和不同等级的训练,或者不同的活动需要都是可以订制符合要求的表带并在上面移印或刺绣不同的图案颜色,这都是相对灵活运用的,这也提醒我们做设计,不要一味的追求视觉上的过瘾,不要忘了解决问题才是设计的本质,突然想起我之前唠叨的一句话
,
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谁才是真正的问题!
接下来就是打样机了,这次我们是比较有信心的所以就直接把建构手板一起打出来了,效果基本满意,后来细节上也做了一些微调整,
当然了很多时候工作是同步配合进行的,包括显示的内容,零部件的来购,功能的编程很测试,这都是很重要的,有时你看到工程师们这么拼命,你自己都不好意思偷懒了,何况设计师是很容易偷懒的,而且理由很难反驳“没灵感,还没找到感觉”(呵呵!之前有说过的)所以说一个好的团队是不需要管理的,大家各自把各自的事情做到最好就是对团队的最好回馈,良好的工作气氛就是最好的管理。差的团队才用管理才执行什么狗屁KPI。不是这样吗??
经过这一系列看似很酷炫的流程(其实很正常的!)下来,产品的样机基本可以搞定了,设计师的ID部分基本完成了,不过我还是想和大家聊聊接下来发生的一些事,产品到这个间断还没有完全的落地,因为他的可量产化因数还没有完全的确定,这与它的磨具生产和产品测试有关,模具生产就是更具产品出模后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一般来说都要经过几次的模具调整后才可以正式的量产的,保证产品的合格率(专业的说法就是T0~T1~T2~~~~也就是修模的次数),至于产品测试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源头把问题解决永远好过之后的亡羊补牢,这道理我也就不废话了,所以说,有条件的话设计师还是应该多去了解后续的生产加工,测试的实际工作(重要的事情重复说一遍“实际的工作”),不要光光看着书本那先老掉牙过时的东西,加上自己异想天开意淫出来产品的可实现性,我接触的不少客户都有抱怨过,曾经确定了好的设计却生产不出满意的产品。
OK了!这次就基本这样了,其实呢!还有一个充电底座要讲的,不过篇幅也差不多就留到下次了!放松放松来和大家吹吹水吧!对于分享这件事情,我觉得对自己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分享吧自己的逻辑从新整理一片,同时也是很好的总结,那句话说的好,总结是进步的阶梯!你们觉得呢!所以呢我也是温馨提示:大家也可以写写东西分享分享,我也不觉得自己写的很好,但是写完之后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真的!建议大家也来试试!说到这突然想起我很喜欢的一句话:
人生要多经历,才会增加厚度。厚度增加了,人生的层次就多了,看问题的角度就会多,视野就会宽广,活这一趟赚的就多。所以呢多读书,没事就读。多旅行,在旅行里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多尝试,在不停尝试着发现生命更多的精彩。多写字,在写作中总结提炼突破。岁月逝去,唯有经历永不背弃。
(来~~~干完这碗鸡汤,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