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教育培训 > 正文

“教·育未来”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设计论坛在央美举行

2018-11-29 12070 0

2018年11月2日上午,随着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总论坛的成功启动,教·育未来——国际美术教育大会设计论坛于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5号楼多功能厅正式拉开序幕。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作为本次美术教育大会设计学科“教·育未来”主题论坛中方主席、召集人,向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114所美术院校和艺术机构的校长、负责人及知名专家等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论坛很荣幸的邀请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副校长、教务长那仁·巴菲尔德(Naren Barfield)承任本次论坛外方主席。

据宋协伟院长介绍,中央美术学院在建校之初就根植于传统引进西学,以新文化的理想创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形态,直至今日中央美术学院协调发展。当下基于世界的技术、产业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央美术学院立足于对世界未来形态与经济模式的整体研判,致力于建设成为融合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人文艺术等多学科的互相支撑、相互影响的现代形态的美术设计教育学科结构。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名词的不断涌现,当今社会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线性发展方式转变成多元的裂变式的发展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产业的发展结构、城市发展的模式等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中。面对裂变式的变革 ,教育的责任不再是学以致用这么简单,而是为所有人寻找到正确通往未知的桥梁,为所有人在求解未知的道路上建立一套富有创新的思维体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一直在思考该如何重新定义艺术与设计教育?如何建构面向未来的艺术与设计的学科?因此,2017年12月4日中央美术学院启动了「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项目,通过秉持跨领域、跨时空、跨文化的原则,集成了全球学术智慧,联合全球院校与社会各界的领袖学者、科学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以及社会学者、商业精英等,打造了一个专家汇聚、智慧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全球「未·未来」平台。通过融合带来创新,通过对话激活思想。

昨天,我们在这里进行了「未·未来」青年之为成果汇报。这项活动是中央美术学院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包括国内的清华大学、中国美院、四川美术学院等60多所院校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为期两天热烈的讨论与思想的碰撞以及后续三个月的未未来青年之为的工作坊课题教育。其碰撞出的火花依旧耀眼之时,今天又迎来世界美术教育大会设计论坛教·育未来——全球教育计划的「未·未来」校长论坛。

全球教育计划的「未·未来」校长论坛,以教育的领导者和策略者为主体,以教·育未来为主题,围绕“设计教育的资源配置——延展性;设计学科的再定义——逻辑性;设计内容的进化论——可变性;设计服务的多边责任——目的性; 设计全球化的有机体——系统性”论坛五个分主题展开交流与对话。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科研负责人阿什利·霍尔在热烈的掌声中率先登台演讲。首先,他简单介绍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然后给出一些设计师的案例,包括如何来拒绝被设计、如何来训练设计师、以及关于进化方面的内容,等等。他还从多个角度举例说明在未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相比今天更加复杂,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多元性,面临更多的生态系统,这也意味着我们要面临更多的教育模式,这样我们的学者可以保证互动实现,同时能够实现和陌生人的互动,从而实现不被别人设计。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教授则是从跨界、科学开篇,指出它一定在进化的设计学科优势与特点,并以进化中设计学科优势与特点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主要观点。首先,文脉是生物进化至人类的特有形式;其次,艺术是文脉进化中的最高表现形式;再次,危机与潜能是文脉创新的过程,不管在时代发展到哪个阶段,一定是文脉、科技、艺术协同并进,构建全域、系统、开放的设计学科;最后,她指出每个学校都有不尽相同,需要构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同时,吴海燕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关注东方论的生活方式,包括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基因的研究,东方文化的再塑,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以及设计的文化。注重东方可持续的发展,绿色智能、全球的网络、个性的分享,构建中国当代的文化,构建设计哲学的思想、体系、方法,方才能够建构一个完整的全域和系统的人类未来。

中国台湾实践大学校长陈振贵教授则用柬埔寨、Gloobal Degign Iinitiative2018、Design Workshop三个实例分享了“设计实践社会责任”。强调把设计融入生活,带入社会,同时也强调设计跨界的重要性。

MIT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艺术科学系前系主任格迪米纳斯·厄伯纳斯教授介绍了视觉中心的历史。在他看来,视觉是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视觉能够形成人类物理、空间格局,同时也扩大了自然的来源,同样也推动了物理的发展。他还认为在特定时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但又充满矛盾,所以艺术可以重塑文化,打破了旧规,进行了新的发明。同时有了新文化,为人类带来了新的社会规范和新的眼界、新的空间,也给科学带来了新的空间。最后,他提出共生关系很重要,作为艺术家、设计家,还有工程师的我们,应该要考虑到这些领域。

日本武臧野美术大学原研哉教授认为今天的人类有大量的信息在交织,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吸收很多的碎片化的知识,其实只是了解了这些知识,而并没有充满兴趣的去继续深入探究。因此,今天的大学应该让学生们知道对于很多事只是了解而不够深入,所以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希望我们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希望同学们从Ex-Formation的角度来进行重新认知。所以,人类必须要通过设计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造出更多新的概念。

卡耐基梅隆大学能力开发管理学院、美术学院高级副院长艾里克·安德森教授分享了如何来设计我们的教育面对未来,展示了其所在学校的设计教育变革。同时,提出了“过渡设计”概念,他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全新方向,需要重新考虑我们的生活方式,然后才能保证过渡到更好的未来。设计在这个概念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更好的实现这一过渡。

随后,大会进入对话环节,由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刘治治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党支部书记王子源教授提出:技术是一种文化,如果我们今天看待技术,不把它看成一种文化,只是看成一种媒介,或者只是看成一种现象的话,是比较危险的,所以他觉得要充分应用新技术、新媒介文化,树立宽阔的胸怀和具有未来长远的眼界去思考未来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设计学科的重新构建!

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认为在我们快速行进的过程中如何回望历史,如何重塑东方设计学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东京Design Academy研究员龟井润认为只有通过实践进行学习,以史为鉴,并且将所学运用在未来,面向未来不应该总是创造新的事物,而是需要一个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比创造新事物更加重要。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刘茂平教授认为回望过去的时候,需要知道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样回望历史才能知道未来真的是不可预见,但需要随时做好准备。他还提到希望我们能够非常理性的来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不管是经济的、文化的甚至政治的,使我们的一种上升趋势能够更加的确定,也希望中国在未来至少在设计的领域能够在一个高度上和西方具备对话的能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学院院长孙大刚教授认为环境氛围,包括人的关系可能往往是无声当中决定了你事情完成的好坏和效果,这个在我具体做事情的时候,包括教学工作、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发现很可能这个事情做的效果好坏不在于你自己的创作能力,可能更多的是你对事物的理解和对整个事情关系的把握,以及你从事这件事情所有人配合的融洽度和观念沟通的一致度。

迪米纳斯·厄伯纳斯教授认为世界都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中国正在加速的往前走,刘茂平先生提到希望我们能够非常理性的来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不管是经济的、文化的甚至政治的,使我们的一种上升趋势能够更加的确定,也希望中国在未来至少在设计的领域能够在一个高度上和西方具备对话的能力。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宋协伟教授和周子书教师也分别例举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一些小故事来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式。

同时在与全球连线中,对话嘉宾们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未来儿童美学教育问题”和“老师是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课程,通过引导来针对学生这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上的问题进行解决的”等问题。

阿什利·霍尔总结了大会的主旨,指出环境问题、设计问题等面临的挑战,呼吁所有设计者关注全球化、本地化两者之间的互动,共同面对未来,为本次论坛第一场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最后,宋协伟教授就本场论坛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发展,历来注重跟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由于科技变革,必须了解市场、走向市场,包括产品转型变化等等。校企合作是我们教学培养的一个模式改革,增强校企和企业的共同推进,也是我校建设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同时校企合作可以以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提高企业自主的创新能力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20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