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8日下午,“永恒的现代——「建筑诗人」王大闳纪念展”于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正式开幕。此次展览是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为纪念包豪斯100周年与人类登陆月球50周年而专门推出的年度大展,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大师王大闳先生作品首次在国内大规模展出。本次展览由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厦门文广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受厦门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的指导。
永恒的现代——「建筑诗人」王大闳纪念展开幕会现场
师从包豪斯传承中式诗意建筑风格
王大闳(1917-2018),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建筑系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承前启后并引领一个时代的建筑大师之一,对推动现代建筑发展具有重要启蒙示范作用。
哈佛求学期间,王大闳师从包豪斯第一任校长、现代主义设计先驱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与贝聿铭(I.M.Pei)、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一同接受了正统包豪斯教育。他还吸取了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建筑语言,这对其后期个人风格的探寻有显著的影响,密斯空间里的穿透、流动性,成功地启发了其对中国现代住宅的尝试。
童年生活在江南,体验江南庭园的空间和苏州民居的室内氛围;求学在西方,接受正统包豪斯教育。这二者共同铸造了王大闳先生建筑思考与实践的温床,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普立兹克建筑奖评委张永和曾评价:“…王大闳对中国建筑最大的贡献——同时带有鲜明的现代建筑特征和中国传统特征的空间格局出现了。”
三大主题多维诠释王大闳建筑风格
王大闳一生创作了百余件作品,大多是私人住宅和官方委托的公共性建筑,其创作高峰期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知名代表作品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孙中山纪念馆、台湾大学第一学生活动中心、登陆月球纪念碑等。本次展览,分为“包豪斯教育”、“传统的现代”、“静默与隐逸”三个主题,通过模型、建筑图纸、照片档案、书籍和影像等形式介绍其数十件重要作品,向观众多维度展现其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与实践。
“包豪斯教育”展出王大闳早期实践作品。 在作品“城市中庭住宅”中,他首次表达了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看法——以西方为架构的东方诠释,这一作品也成为其日后创作的重要原型。从平面可以看出作品受密斯的影响,建筑强调内部空间的私密性,有前院、中庭与后院,每个院子都有高墙与外界隔离;从客厅透视图中可以看到,其中陈设的家具具有明式家具的特征。
建国南路自宅
“传统的现代”通过王大闳一系列建筑作品,展现其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建国南路自宅”是王大闳在台首件作品,也是台湾首个现代建筑。本次展览通过模型、图片档案、影像等形式全方位展现其建筑特色。建筑外观呈西方现代建筑式,但在动线、造景和细节上借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将中国庭院的精神用一种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该建筑可以窥见王大闳的建筑风格——西方的现代功能主义与中西文化的精英品味。
“静默与隐逸”中展出的作品,是王大闳建筑理想的寄托。“登陆月球纪念碑”是其登峰造极之作,也是其将自身的建筑理想尽然表达的作品。观展者可通过模型、图片档案、VR技术了解、体验这一建筑设计。该设计有一对洁白的碑塔,耸立向无边的苍穹,象征着人类伸向天空的一双手臂。设计展现了人类对自由、对攫取月亮的渴望与对宇宙的崇拜。恰逢人类登陆月球50周年,这一设计汇聚了50年前成功登月时激越的冲击,将它们凝聚成永恒的感恩。
登陆月球纪念碑
中西文化融合探寻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之路
对于中国建筑的未来,王大闳先生曾说:“我既不赞成仿古的,更不同意抄袭西方的。因为这两种途径都会绝了我们中国建筑的路。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是立在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自我创造,没有创造力,什么文化都不能茁壮地发达。”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看,王大闳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并提出更多的思考;时至今日,对现代的建筑师来说,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能够启发他们如何在建筑中更好的实践中国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开幕展之日,时值王大闳先生故去整一周年。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希望借由此展,缅怀这位永恒的建筑诗人,向其一生孜孜以求、致力于中西文化融合的奉献精神致以敬意;同时,在包豪斯建校100周年之际,透过王大闳先生的作品,直观诠释包豪斯“实验、多样、跨界、完全当代”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纪念这所世界上首个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
开幕展期间,红点设计博物馆·厦门特邀王大闳学会现任秘书长、建筑史学者徐明松,王大闳长子王守正,在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以及厦门言几又书店,举办专题讲座及读书会,让学生和广大市民更好的了解王大闳先生丰富精彩的人生阅历,中西结合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共同走近这位“建筑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