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会场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科艺中心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
论坛现场
01
嘉宾致辞
本届论坛邀请到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张桦,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区域合作部主任、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秘书长丁肖真(代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李振宇,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黄春风,厦门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张建霖为大会致辞,并对本届论坛举办的意义和论坛主题“开放与融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中华文化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的宽广胸怀开展与域外民族的跨文化交往,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更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蕴含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期许。同时,致辞嘉宾也对论坛的未来给予了厚望,希望能够通过本次论坛更加有效地实现多领域跨学科交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 张桦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区域合作部主任、长三角建筑学会联盟秘书长 丁肖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李振宇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 黄春风
厦门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张建霖
02
主旨演讲
上午的主论坛由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王绍森,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刘塨主持,由三位跨界艺术家、学者、企业家席子、林丹娅、黄咸铮和两位城市建筑学专家黄汉民、章明做主旨演讲。
主持人: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王绍森
主持人: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塨
演讲1:
本帮上海——上海近代建筑图记
自由摄影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委员 席子
第一位演讲嘉宾自由摄影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委员席子,以“本帮上海——上海近代建筑图记”为题,阐述上海近代的城市建筑,无论民居还是公建,都带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特性,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性和西方建筑元素的“混搭”。虽然,中国有几座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城市也具有类似的建筑风格,上海却因为其城市历史进程中的行政分割和特殊的城市地位而变现得更丰富和成熟。百多年来,中外知名的、不知名的建筑师营造工匠们也不断保护着、修复着,保存至今且充满“混搭”特色的近代历史建筑遗存。
演讲2:
建筑的诗意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林丹娅
第二位演讲嘉宾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林丹娅,她的主题演讲是“建筑的诗意”,从跨界的角度看城市与建筑,在她的眼中,建筑是城市的色彩,城市的音符;是城市的衣裳,又是城市的骨肉;是存在的历史,又是不死的传说;是行者的现实所在,又是居者的梦中家园。它的语言可以消泯哀伤惨痛,成为铭刻人类追求安居的智慧印迹;它的形态可以超越时空疆域,成为可供人类分享的文明结晶。曾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都在此凝结成属于城市自身的绝世风貌与文化传统。而人,需要诗意地居住,而诗意的居住,是通过建筑的诗意来实现的。
演讲3:
不让历史停留在历史-让土楼传奇继续演绎
金马传媒集团董事长 黄咸铮
金马传媒集团董事长黄咸铮的演讲主题是“不让历史停留在历史•让土楼传奇继续演绎”,通过讲述一个新建筑——福建土楼梦幻剧场,在设计中,如何遵循因地制宜、因势象形,保持山坡山势风水尺度的理念,运用现代数字设计和莫比乌丝带(miobiusstrip)的理论,以流线的外形、简约的节拍、外向开放的概念,重新诠释土楼建筑的外形与内涵,创建出一栋独一无二的现代土楼剧场建筑。达到现代人不让历史停留在历史,让土楼传奇继续演绎的使命。
演讲4:
增強文化自信、传承地域特色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 黄汉民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黄汉民的演讲题目是“增強文化自信、传承地域特色”,福建传统民居充满了闽南风格的地域特色,然而,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而导致了城市盲目扩张而带来的千城一面的格局。本土建筑师必须发扬地域建筑文化自強之路与探索实践,才能创作出地域特色的本土建筑。在实践的过程中,在文化自强的过程中,应该分三步走,第一,了解乡土建筑、喚醒文化自觉;第二,研究地域特色、增强文化自信;第三,探索创新设计、实现文化自强。
演讲5:
宗史时用,向史而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章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博导章明,演讲题目为“宗史时用,向史而新”,从上海城市更新由“旧城改造”模式迈入“城市有机更新”模式的理念转变和变迁历程出发,结合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历年来的更新改造实践,阐述了“循脉潜行”、“有限介入”、“叠合生长”、“锚固游离”的四大策略并提出了“宗史时用,向史而新”的建成环境再生理念。
03
分论坛
下午的两场分论坛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模拟联合国实验室、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科艺中心一楼第一会议室开展,分论坛分为“名师论坛”和“新锐论坛”,从两个不同的视野再次深入探讨城市与建筑,开放与融合,是主论坛议题的拓展和深化。
分论坛一
名师论坛
分论坛一由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陈志宏和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建筑创作所所长杨明共同主持。
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塨
“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与融合”从全球化的视野看待人居与生态正在日益开放融合的时代。
DC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同济大学副教授 董 屹
“文化的空间观法—绘制的故事”通过讲述了两个绘制的故事,禅师“开放融合”的概念——用有态度的观法去体验开放,用有文化的视角去接纳融合”。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任 希
“以'绿色'促疗愈—医疗建筑的'绿色疗愈系统”从九个方面阐述医疗建筑的绿色疗愈系统,通过建筑师的设计来改善治愈环境。
华建集团科创中心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高文艳
“'开合'之道—建筑公共性之思考和实践”对公共空间的平等、持续、亲近等特点的阐述,用四个案例表达如何把城市的要素融入建筑,让建筑更开放。
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立强工作室主任 郭立强
“自然的态度”通过介绍了一个亲身经历的精品建筑设计的全过程,来阐述用开放的手段,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上海大小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李 瑶
“建筑的多重意义”通过介绍从业多年的实践项目,总结建筑的多重意义,包含建筑的生命力、情感、跨越、融合、文化、城市更新、建筑的温度。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荣誉副教授 刘宇扬
“景观基础设施—上海民生码头的重塑与再生”首先解释景观基础设施的概念,再讲述民生码头从多方案比较,到落地方案,以及不同时期的建设过程,最终使一个老旧码头华丽转型为城市新地标。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教授 王绍森
“理解地域文化,设计适宜建筑—基于闽南地域的厦大建筑教育与实践”首先阐述闽南地域文化表现与理解,然后讲述了厦门大学基于闽南地域文化的教学实践,以及建筑设计实践,最后过“弱”与“若”的概念,表达出自我的建筑理念。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王一丁
“西藏阿里多香河谷古代聚落与建筑研究”讲述十几年来,借鉴考古学、历史学的方式,数字化的新手段对多香河谷古代聚落与建筑的研究成果。
点评嘉宾
关瑞明 福州大学建筑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江立敏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集团党委副书记、设计四院院长 总建筑师
左玉琅 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 理事长
李振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教授
鲍 莉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教授
章 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 教授 博导
王海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总建筑师
发言嘉宾及点评嘉宾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重申对开放融合的认识,建议弘扬传统文化、确立文化自信,在研究性实践中探索与教学,让每一个实践都为城市添砖加瓦,成为城市基因的一部分。
分论坛一合影照片
分论坛二
新锐论坛
分论坛二由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助理、创作中心副主任苏昶、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系主任(主持工作)副教授张燕来共同主持。
直造建筑设计工作室 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水雁飞
“超越概念”在从宏观的社会变迁背景下一个80后建筑师以民宿建筑为主的乡村实践。
厦门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系主任、副教授、硕导 黄庄巍
“2018厦门乡土实验—三方协力下的地域乡村建设模式探索”分享了在厦门乡土实践的苦与乐。
厦门中福元建筑设计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陈毅强
“开放•融合”针对开放与融合的论坛主题,谈了最近设计实践对于数字技术的思考,他认为数字技术的进步为设计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使设计更优化、更综合、更科学、更多元化。
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 总建筑师、合立道建筑研发中心主任 林秋达
“城市中的几道弧线”通过三个设计实践,从不同的尺度,探讨了建筑师对于城市问题的思考。
观察员点评
林从华 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院长、教授、博导
徐一鸣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总建筑师
廖杰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执行总建筑师
林涛 浙江大学建筑系 系主任助理、高级讲师
林志森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院长、硕导
赵小龙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主任
观察员和发言嘉宾,针对乡建和数字化设计等一些关注度较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如乡建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现代与传统材料、施工方式的差异,数字参与设计的流程,关于乡建的理想和现实,等等。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算法建筑实验室主任 林再国
“设计和建造的进化”通过三个案例分享了他对建筑设计的思考,他认为建筑是一个交互的复杂系统,数字技术开启了新的建筑时代。
华建集团上海院 创作中心副主任、第四原创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沈钺
“人•文汇聚——建筑空间的次文化属性”他认为文化的介入会给城市带来价值及空间的表现,所以在设计中努力创造让更多文化事件产生的建筑平台。
Mur Mur Lab创始人 建筑师、写作者、插画师 夏慕容
“petit is beautiful”带来了在城市中的“土实践”,她认为设计的装置是一个内部独立的planet,虽然微小,但可以触发,并和外界的交汇。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硕导、建筑学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 吴少峰
“非正规建造——面向社区的建筑学”两个小案例,探讨了空间的修补和自我生长、建筑师的角色等方面的思考。
观察员点评
蔡 淼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副总建筑师、建筑院常务副院长
夏 兵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建筑系副主任、副教授
项志峰 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总建筑师
张燕来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 副系主任、副教授
观察员和发言嘉宾,关于参数化异型设计、现代建筑教育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分论坛二合影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