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理论文摘 > 正文

《功夫熊猫》,老外运用中国元素制作的动画片

2019-09-19 2067 0

kung fu panda

      《功夫熊猫》上映,一部老外拍的中国片,让我们有些哑口无言,虽然很多评论中在揶揄国产动画片,国产电影或者中国导演,我想感到冲击和羞愧的不仅仅是这些动画产业或电影人员,设计行业不也是,甚至是大多数的中国人,个人觉得有一些我们文化底子里的东西在作用,让我们面对世界或走向未来时磕磕碰碰。本文转贴一些关于《功夫熊猫》的一些评论,也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可以谈别人的问题,比如环境体制之类,也可以站在“我”“我们”的立场。

      导演马克·奥斯波恩用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制作这部影片历时5年。

      几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动画界人士不约而同地提起了前年票房惨败的国产动画片《魔比斯环》。一位专家说:“相比快乐的《功夫熊猫》,那部影片单从名字上看就不伦不类。也就是那样一部投资超过亿元的动画片,为了模仿西方动画大片的形式,从包装到内容都进行了拙劣的复制。全国票房只有百万元。像《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应该组织国内相关行业从业者集体观摩。我们现在缺少的不单是金钱,而是意识。”

      “可以感到西方编导诚意十足,更可以看出国产片的急功近利。”专家们都对这位观众的说法表示认同。

      上海复旦大学的金老师说,看完《功夫熊猫》才发现中国导演和西方导演相差最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想法。金老师设想,如果让中国导演拍摄这部影片,阿宝只能是“憨态可掬”,绝对缺乏想象力,“难道老外不知道熊猫的爸爸应该是熊猫吗这就是差距。我们固步自封,人家已经走了很远。——《京华时报 》

     《功夫熊猫》只抄到了皮毛——《新京报》

      所谓皮毛,就是那些特热闹,特表面化的东西,那些不怎么需要动脑子就可以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剥下的皮毛,谁都可以披在身上,像《功夫熊猫》中的中式建筑、食品,还有各种动物式拳法都是皮毛。在通俗艺术领域,中国还有太多的内涵可以发掘。

      中国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位电影人抓住了中国的一点内涵,他们是早期的张艺谋和永远的李安。他们不约而同地抓住了中国社会的压抑感———提起“克己复礼”,哪里的人还能比中国人有更深的感受呢?所以在《断背山(新京报:《功夫熊猫》只抄到了皮毛)》中的希斯·莱杰才看上去很像陕西的农民,同时又感动了整个世界。其实,这只是中国内涵中的一点点,中国还有太多的内涵,比如阳儒阴法、儒道互补、不问结果只求有为、言不及义而又内心洞明……这些东西实际上仍然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把它们挖出来,广阔的世界就在你的脚下。

      《功夫熊猫》虽然偷了我们文化的皮毛,但这点皮毛其实还抵不上熊猫鼻子周围的那一点。咱中国历史悠久,地大人多,光皮毛就多得用不完。

      陆川《功夫熊猫,好莱坞,莎朗斯通》

      看着这部由外国创作者制作的“中国”题材动画片, 我发现对于这些大洋彼岸的创作者而言,我们熟悉的文化不再是一种束缚创作的沉重包袱,而成为一种最为鲜活和有力的滋养。06年曾经接受中影的一项任务,为奥运会制作一部动画电影,那一年的历程中,创作是在几十重大山的压制下缓慢前行的。其中就有对中国文化的表现这个任务;当时我们领受任务之后,“弘扬奥运”,“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和谐社会”等等主题性的硬性指标就有十几条,本来是带着玩的心情弄的,可慢慢开始僵化,到最后大家都不会了。最后不了了之。

      太大海捞针了,还是大家讨论吧。


14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