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这几天已经被“视觉盛宴”给狂轰滥炸了一回,虽然消退还有一段时间,无论是媒体上还是大街上,无论是国家盛宴还是节日盛宴。你的感觉是怎样呢?看着如此壮观的阅兵仪式,如此纷繁的花车流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群众队伍,比机器还划一的翻牌图案,雄伟的团结柱,花花绿绿的服装,璀璨的烟花,喜庆的舞蹈……
“我爱祖国”?这种真挚的感情表达是到处可见,至少各大网站的留言中都是如此,甚至看到一些人还想表达的更正确一点,在表达之前会立个前提,比如解释一下“祖国”和“政府”的区别,然后对着壮观的阅兵仪式、纷繁的花车流行大发感慨“祖国万岁”“人民万岁”“不管经过多少岁月沧桑,祖国永远是我们的祖国,人民永远是我们的人民”……我想总结起来就是”不管怎样,爱是一切”,好像压抑多年的爱国感情被璀璨的烟花或者东风31给引爆一样,在这一刻爆发,而实际上并不是压抑多年,而是随时都可以被引爆,似乎有无限的积淀。
并不是人人都享受这样的视觉盛宴的,“宏大、雄伟、壮丽、喜庆……”就像蜜糖,不能一吨一吨的往下灌,就像张艺谋的排场。朱涛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张艺谋的文章《形象工程大师——张艺谋 vs. Speer》,我想这个比较也适合于现在的视觉盛宴。我们比较的不是相同之处,而是不同之处,不牵涉到政治,只是从视觉审美上来说,比如比较那篇文章提到的“光的教堂”和56根“民族团结柱”。
在百度搜索“团结柱”,会出现两个联想词,“团结柱意义”和“团结柱 临时”,有人想“民族团结柱永驻天安门广场”。不知道搜索“团结柱意义”的是为了写作业的缘故还是真的不知道这几根红彤彤的柱子为什么要傲然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之上,当然也许是百度搜索的问题,我在谷歌搜索发现没有出现联想词。或许又可以回到“iDESIGN简报第13期”关于“象征”这个话题了,那些搜索“团结柱意义”的就像那篇文章提到的“教学参考书之中的‘唯一正确答案’”,我们需要一个标准告诉我们意义的所在。当然“团结柱意义”本身也非常苍白地在传达着这层意义,不就是“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吗,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当然作为设计或者雕塑或者装置不能直接把这句话刻在56根柱子上,至少用图案来表示一下,并且一定要做大。而当我们去获取这些意义的时候,经过了什么吗?共鸣?升华?……或许就像它们在说“团结”,然后回答是“团结”,不差一秒的然后是大声感慨“团结”。
那么与“光的教堂”对比起来呢?使用光这个方式不只是“光的教堂”,我们在“iDESIGN简报第12期”说到了纪念911的 Tribute in Light-911 纪念光碑,也是使用了探照灯垂直朝空中照射的手法。它象征了什么呢?它的意义是什么呢?纪念911灾难中逝去的人们,是不是也是像上面团结柱这样的简单苍白的传达呢?也许答案我们可以从人们拍摄它们的照片中找到鲜明的比较。
实际上一些表面上的喜好,比如得出“我喜欢那一种表现方式”这个答案是很简单的,没有人会从艺术价值上去认可这56根团结柱吧。但是我们可以从这56根民族团结柱出发,去看待整个国庆盛宴,以及中国大众的审美这个主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
“俗”或许是其中之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或许“喜闻乐见”基本可以指是粗浅的感官上的体验,但实际上很多人已经厌倦了这种CCTV美学。我们没有“抽象”,没有精神上的共鸣,没有可以触动个体的精神体验,或者说个体的精神性体验并没有得到解放。我们社会并不追求“个体性”,所以当面对抽象或者抽象的艺术的时候,这种体验就很难被挖掘,比如面对一幅抽象的绘画(甚至是具象的油画),或许我们最想看的是旁边的介绍或者谷歌百度一下,如果我们真想表达呢?或许会说出“这代表着,那象征着”这样的语句,而抽线艺术以及现代艺术强调的是观者个体的参与。而抽象不只是来自于“抽象艺术”或“抽象绘画”,而是指当我们失去了明确的外界答案的参考,甚至失去了语言之后,我们的审视和体验。
我们没有抽象的审美,所以我们面对着CCTV新大楼就往“裤衩”想,或者完全撇开这个建筑实体去对CCTV的评价中来认识这个建筑。更进一步的是,失去了基本的形式美感,就像团结柱一样直接去寻找“明摆着”的意义,而后来“升华”。而放到创作者身上呢?也是如此,我们总在寻找表达这些“明摆着”的意义,而通常这样的过程并不需要“精神”的参与,甚至有很多模板,比如红色代表着喜庆,所以最终也和国庆盛宴或者张艺谋的视觉大餐一样了。
但人们是有“抽象审美”的欲望的,就像我们在“iDESIGN简报第12期”关于现代主义中说到的,人们渴望“现代性”,只是不知道它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