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设计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人—科技—自然”融为一体的主题科技馆

2020-04-24 1901 0
1 (1).jpg
      北京建院与CRTKL联合设计中标的合肥市科技馆新馆项目将进入建设阶段。方案通过“人-科技-自然”的主题,回应基地独特环境,以城市的设计视角,力图打造新一代的科技馆。科技馆新馆项目作为重要的科教民生工程,选址于合肥市高新区的王咀湖公园内,它既是景观体系中的一员,也是城市的标志性节点。
1 (2).jpg1 (3).jpg
      利用场地位于自然与城市之间的特点,方案突出生态与人工的结合,形成从自然中生长出的建筑形态。结合规划中非建设区的退让要求,方案将用地北侧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客厅,联系了城市、自然与科技馆的内部空间,充分展示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风采。
1 (1).gif1 (4).jpg
      面向城市客厅缓缓升起的绿坡与穿插错动的金属盒子构成了科技馆的整体印象,它以简洁肯定的基本形式隐喻着新时代背景下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自然生态的种植屋面使其融于公园环境,生长之上的金属盒子则利用人工造型与科技材料,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反射着周围景观,与环境互动协调。
1 (5).jpg
      绿化屋面也是一个天然的雨水收集设施,屋面雨水通过植被层层净化,流入北侧雨水回收系统。同时,对光伏发电、可调节遮阳、电致变色玻璃等多种绿色技术的综合应用,也使科技馆自身成为了大型的科技展项。
1 (6).jpg
      一条南北贯通的轴线联系着场地并形成最主要的内部公共空间,北端面向城市客厅,建立了室内外的空间联系,南端俯瞰王咀湖公园,将自然景观引入到了室内,形成从城市到自然的空间动线。这条动线随整体坡势逐层向上,连接地下与地上各层展厅及休息空间,配合通透明亮的自然光环境,形成互动、友好的开放空间。
1 (7).jpg1 (8).jpg1 (9).jpg1 (10).jpg1 (11).jpg
      科技馆新馆项目的特殊形体对建筑设计以及多专业配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与难点,平行四边形的13.7°的坡屋面与12m柱网形成基准定位,而逐层穿插的造型与坡屋面、退台楼板形成复杂标高的空间体系,需要采用BIM技术集中整合信息。通过实时渲染工具直观准确呈现,有助于在工程技术与美学效果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BIM正向设计的成功尝试。
1 (12).jpg1 (13).jpg1 (14).jpg
      自然生态的种植斜屋面和穿插错动的展示空间,在展现建筑生态理念和功能需求的同时,对结构的整体性和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构设计采用整体“刚”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错层、大悬挑和复杂连接部位的构件内增设强度更高的钢骨,进一步提高结构整体性和可靠性。对于展现建筑通透美感的采光中庭和入口门厅等部位,分别采用大跨钢桁架和钢框架——拉索支撑结构,以索之“柔”,展现建筑的轻盈之美。
1 (15).jpg
      建成后的合肥科技馆新馆将成为一个集展览、教育、休闲于一身的多功能复合文化场所。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对科技创新事业的积极影响与促进,更承载着我们在新时代对“人-科技-自然”的共生愿景。
1 (16).jpg


22
评论区(0)
正在加载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