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节目,主持人华少与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一起探讨天眼背后的故事,挖掘时代特有的“君品精神”。
恪守匠人之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没有前例可鉴的“中国天眼”建设过程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光是为项目选址,姜鹏及其团队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十多年间,他们的足迹遍布中国连绵不绝的高山、一眼无边的森林,最终在有着喀斯特地貌的贵州大山深处,找到了一处最适合的天然大坑——大窝凼。
现在看来,得天独厚的大窝凼确实是“天眼”的不二之选,但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要找到这样一个又大又圆、地广人稀、易排水、能避免无线电干扰的天然洼地并非易事。因为技术有限,姜鹏和他的团队,只能通过卫星遥感地图,找到三百多张类似的照片,通过对照片筛选,挑出可能符合的几十个洼地,再经过多维度的打分,从中挑选出十几个,最后前往现场逐一勘察。而这个过程科研人员花费了整整13年。
“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零起步的科研项目,姜鹏和他的团队坚守阵地、不断攻坚克难,十年如一日,执着专注“择一事终一生”。正是这种勇进“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的匠人精神,成功让天眼“睁眼”。
铸就国之重器: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于姜鹏而言,成功让天眼“睁眼“,面临的不光是技术的难,还有大量的人工作业。相比较于传统北方平原地区,其施工条件难度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比我们一般认知的工程项目难太多,很多事情没把握,也是边做边试。”
姜鹏告诉华少,大窝凼施工条件差,环境不允许机器作业,我们看到的这些钢栈道,所有的基础都是靠人工挖空后装的,山体上的孔,完全靠人一个个打出来,每一个助动器下面都有一个混凝土墩,一个混凝土墩好几吨,这些都得靠人工嵌到山体里。
“FAST的建造,一方面是中国工人的勤劳,另一方面就是大量工程师的智慧。”凭借“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职业操守,姜鹏和他的团队,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地攻破所有施工上的难点。
践行科技强国: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日夜攻坚,一朝突破。2016 年 9 月 25 日FAST工程终于落成启用,20多年的艰难坎坷最终铸就了这个国际天文学领域的奇迹。而这一切,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
今年八月FAST将对国际开放,姜鹏在节目中透露,目前FAST共收到了31份来自海外天文科学界的申请,预计分配观测时间为400个小时左右,而这仅仅只是开放了10%的需求程度,未来如果全面开放,竞争将更加激烈。
姜鹏坦言,“尽管目前我们已经有这样一个设备,但我国的空间天文和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姜鹏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致力于科学的情怀,让他能够不忘初心,始终坚守“天眼”,凝视苍穹。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
回顾中国天文探测的发展道路,从一无所有到如今 “中国天眼”的成功,姜鹏和他的团队,胸怀匠心,敢为人先有闯劲;精益求精,攻坚克难有钻劲;不忘初心,坚守天眼有干劲。他们不仅诠释了天文科学工匠人的时代精神,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而这正与贵州习酒所强调的“君品精神”不谋而合。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持续锁定贵州习酒《君品谈》,主持人华少将和您一起,走进时代君子,品见君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