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总监张峰表示:“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技艺、灵感与工匠精神的结合。”他凭借丰富的工业设计经验,荣获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员。
我自己也曾是一名驻厂设计师,一路走来,深刻体会了许多挑战和困难。我见证了诸多创新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设计主见往往被剥夺,设计想法无法落地,设计资源也十分有限。在生产现场,我目睹了许多企业对设计缺乏重视,设计师们被局限在办公室里进行表面的修补性工作,而缺乏真正的创新和探索。
这种现象导致许多驻厂设计师安于现状,或受制于现状,创新能力逐渐被时间消磨。团队之间弥漫着“拿来”和“借鉴”的风气。许多企业的设计团队在开发新产品时,往往忽略了用户需求和设计调研,只是照搬上一代产品的外观,进行一些表面的修改。
这就是为什么国内很多实力不错的产品企业明明拥有自己的设计团队,但每到需要开发旗舰款和下一代产品设计语言时,却会毫不犹豫的动用外部设计资源的原因。 驻厂设计师并不差,最重要的是怎么跳出原来的圈子,这个圈子包含,思维,认知,资源,技术限制,他人的压力等等。
这些是痛点,也是突破点。 如何突破?无论是企业的设计团队还是设计师,都要跳出原有的舒适圈,与产品经理保持一致,参与新产品的前端构思,以实现创新。在2020年,我们承接了一个联排充电底座的设计需求,通过与产品经理和结构工程师的紧密合作,成功实现了创新设计。
(2020年联排充电座设计概念方案)
(2020年联排充电座定稿设计方案)
在设计初期,我们通过大量调研发现四个电池并列放置是常见的排布方式,结构工程也建议ID参考这种设计。然而,在拓展创意阶段,我们发现竖向卡片式放置能大幅节省空间,且不影响用户快速取用,于是我们向产品经理和结构工程师展示了不同放置方式的3D打印模型,最终成功说服他们选择体积最小的创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与结构工程师共同解决了电池解锁与弹出以及指示性引导等细节问题。
目前,这款产品作为某公司的配件正在进行销售。
(AURORA系列 大屏红外观测仪,2022年IDA 设计金奖)
另一个例子是A3项目,它曾是公司高度重视的新品项目。我们聘请了知名设计公司团队负责设计,这项目我入职时已经开展了好几个月,公司高层认为产品设计方案未能捕捉到户外专业设备的特性,因此设计任务重新回到了我们内部团队手中。
我们首先与产品经理和公司高层重新梳理产品定义需求,了解同类竞品的优势和劣势,分析目标市场的用户特性。考虑到这些用户大多是户外专业玩家,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设计公司方案中可用的元素,并针对部分方案去除3C感和消费类电子设备感,展开特征延展设计,如产品前端的调焦环元素挖掘和机身背面的纹理设计等。最终,我们以中性灰为基调,将产品造型展示给大团队。在保留科技感的同时,也赋予了户外设备的感觉。这款设备目前已在北美地区上市,并荣获IDA设计金奖。
好的设计不在乎产出自哪里,不在乎经过了多少轮的修正,也不在乎有多少借鉴还是原创的成分,怎样让它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项目中,这才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驻厂设计师不光只能是美学把控者,他也是一个结构工程师,他也是一个市场专员,他也是一个用户体验师,更重要的就是要买他设计产品的消费者,以始为终,站在终端点去回头思考,带着这些资源讯息去参与到前期产品定义碰撞中去,去用设计手法带给团队头脑风暴价值,从而大家达成共识,创新优秀的市场产品。
设计它需要发生思维碰撞才能带来好的结果。设计师们要在“技术至上”的世界之外,“以人为本”的环境中去找寻灵感,创造力的来源之一就在于前端“以人为本”的需求,而不是“技术至上”。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曾是“技术至上”极客思维的信奉者,只是在遭遇市场滑铁卢之后痛定思痛,回归到前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纵观目前苹果产品设计的实践,不难发现这个持续创新且旨在帮助人类探索未来的设计团队,一直都是设计思维最忠臣的“布道者”。
中国需要好的产品设计来给企业助力,去帮助品牌建立信任感,那么工业设计在前端必须发挥其创新的作用,当然创新的过程肯定是有阻力的,设计师怎么克服阻力,怎么有效的和产品团队发生思维碰撞,怎么在复杂的项目推进流程中确保设计理念的还原落地,值得我们每一个驻厂设计师去思考和探索。(笔者:阿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