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的家在北京机场辅路与五环路交叉的地带,那里是一片红砖砌起的民房,自成一个安静的小村落。从外观上看去,他的家除了占地大一些之外,与这些民房没有任何区别:灰色的大铁门、红砖外墙。房屋和庭院则使人产生一种奇异的思考——这里到处都充满了常人所不能接受的简单,不,应该说是简陋。 名人资料 艾未未 □1957年8月28日生于北京 □1978-1982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1981-1993年在美国纽约生活、工作 □1998-2001年任“中国艺术文件仓库”艺术总监 □2003年在奥运主场馆的方案中任艺术顾问 房屋档案 □房屋面积:400多平方米,院子占地两亩 □主要建材:用了13万块砖、180吨水泥、7.5吨钢筋、45方沙石、34块预制板,外加别人退货不要的木料 □建造时间:用了60天,其中刷墙用了40天 设计理念:刻意避免各种设计潮流 有人说艾未未是个彻底的目的论者,一切事情从目的出发,简单、直线条。而熟悉艾未未的人可以提供一个更久远的线索:12年前在纽约的他就鲜明地反对建筑和装修有任何抒情的倾向,喜欢冷酷、喜欢简单。这个观点有些像现在所提倡的简约风格,但实际上,两者有根本的区别:未未所喜欢和提倡的,是省略去所有的风格,不占有任何文化含义,“最好是把一个空间最合理地使用,不需要带有任何文化含义,并且我会刻意地避免各种设计潮流。”他说。 于是,在这座房子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细节。比如,房子盖完的时候,工人非常不理解:这个房子没有屋顶!“我觉得一个房子跟一个盒子很像,感觉是要把东西盛进去的那种,一有房顶就容易染上各种风格,传统的、西化的,我都不喜欢,所以只是非常简单地盖上。” 家居细节:破除所有既定的概念 地板又是一个诧异。别人家装修都讲究铺地砖、大理石、木地板等等,未未只要求水泥地,这简直让施工者怀才不遇。未未说:“最好的设计一定是最省钱的设计。”他是一个善于逆向思维的人,习惯性地怀疑所有既定的概念,打破人们长期默认的某些事实。他认为家首先应该保证的是它的实用性,而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在他这里都被看做是繁琐重复,一概毫不犹豫地删减。 未未家里被人传播频率最高的是他二层工作间的洗手间,那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洗手间,马桶、洗手池就好像房间里的一件家具,被随意地摆放在那里。现在也有许多人家装修采用通体浴室,那种毛玻璃做的隔墙若隐若现,显然不够彻底。未未认为,二楼的空间本来就是相对隐蔽的私人空间,那么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再加一道外墙。“其实很多概念我们都习惯于轻易地接受了,从来没有问过为什么。比如门、窗、墙、隐私……一个好的设计师不应该只是把长期学来的一个至善至美的东西拿出来,而应该去寻找事物本来的样子。” 所以,未未家里的墙是简单的砖墙,窗是简单的磨砂玻璃。因为需要墙壁陈列作品,暖气都藏在地下。由大厅通向二层的楼梯是简单的水泥预制板,底部还保留着脱离模具时的原始状态。楼梯向一层转折的部分省去了扶手,因为“做的过程中发现已经不需要了。” 对话 关于庭院“空”的探讨 坐在未未宽敞的庭院里,我看着那堵高大的灰墙发呆。未未问我:“觉得缺点什么吗?” “想不出,但觉得这么高大的灰色的墙壁,看上去有些压抑。”我实话实说。 “墙本身就会造成这样的情绪呀。” “那么你的情绪就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吗?” “人本身就有七情六欲,不一定总是要欢乐的情绪。”未未说完这句耐人寻味的话,对墙的讨论也到此为止了。 对于未未家里每一个念头我都可以有隐约的理解和感受,唯独对这个庭院,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它实在太空了。 两亩地,我头脑中没有这种数字概念,但那一片绿地也足以让我感到眼睛被绿色充斥所带来的舒适。在绿地尽头贴近院墙的地方,非常随意地长了一丛竹子、几棵柳树、槐树。再往里,就是未未的家门,没有任何修饰,门灯也是最普通的那种。惟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的垫脚石,那是一块未未专门从山里运回来的巨大的石头,被一剖两半,一半埋在门口,另一半则静静地卧在院墙下面,让人一看就联想起史湘云醉酒时睡的那块大石。 这样看了一圈,我就发现整个庭院里面的事物都互相没有关联,而如果你把眼界再放得大一些,就发现在阳光、蓝天白云的背景下,这个庭院就是一个最和谐的自然整体。 |